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和白三烯的变化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24 04:20
  目的: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治疗较困难。为此本文探讨使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分析慢性荨麻疹的过敏原分布状况及数目;监测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变化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镜像反转测试法检测过敏原,将痊愈、显效、微效、无效患者、以及总有效(痊愈加显效)与总无效(微效加无效)患者之间的过敏原分布及过敏原数目进行比较;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对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脱敏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及白三烯的含量。结果:痊愈、显效、微效、无效患者之间过敏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总有效与总无效患者之间过敏原分布亦无显著性差异,总有效患者过敏原数目较多,总无效患者过敏原数目相对较少;患者血浆中组胺和白三烯含量治疗前升高,治疗后下降,治疗前后血浆组胺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三烯血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物共振治疗对参与慢性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炎症介质有一定的影响以及生物共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 

【文章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前后血清组胺和白三烯的变化及意义
    前言
    第一章 慢性荨麻疹过敏原的生物共振检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章 慢性荨麻疹的生物共振治疗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章 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前后血清组胺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四章 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胺、白三烯B4和5-羟色胺的变化[J]. 李翠华,王琼,彭振辉,王冬云,刘安.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05)
[2]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临床疗效观察[J]. 张一峰,李恩群,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11)
[3]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 宋克敏,杨蓉娅,敖俊红,张洁.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10)
[4]107例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测试分析[J]. 乔刚,徐晖.  浙江实用医学. 2003(03)
[5]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双盲研究[J]. 刘玲玲,朱学骏,姜薇,陈喜雪,李明,彭振辉,郭在培,李福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06)
[6]咪唑斯汀治疗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三烯B4的影响[J]. 王国江,顾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04)
[7]荨麻疹患者血中组胺的测定及其意义[J]. 邓娅,李桂明,兰雁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01)
[8]西南地区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分析[J]. 杨斌,刁庆春,钟白玉,林琳.  重庆医学. 2002(12)
[9]综合性心理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 肖文,马梁红,骆桂秀,陈增发.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04)
[10]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J]. 孙仁山,刘荣卿,叶庆佾,刁庆春,向明明,张黎,黄秀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04)



本文编号:2934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934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8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