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e Unna型遗传性稀毛症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Marie Unna型遗传性稀毛症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Marie Unna型遗传性稀毛症(Marie Unna Hereditary Hypotrichosis,MUHH;OMIM146550/612841)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毛发疾病,本病于1925年由德国皮肤科医生Marie Unna首次报道。受累个体临床表现为出生时头发正常或稀少或无,儿童期头发开始缓慢生长,,但毛发粗糙、扭曲和难以梳理,大部分患者二,三十岁时头发弥漫性脱落且逐渐加重。患者不伴有其他外胚层结构异常。迄今为止,Marie Unna型遗传性稀毛症致病基因位点分别定位于8p21和1p21.1 1q21.3区域。2009年Wen等在HR基因的U2HR区域发现了一个起始密码子杂合突变,并在来自不同种族的19个不同家系中确立了致病基因遗传突变谱。功能分析显示,这些突变增加开放阅读框的翻译水平,且HR蛋白水平的微调对控制头发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随后多个研究小组都发现了U2HR区域的致病突变。最近,张鑫等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的策略发现了该病另一个新的致病基因——EPS8L3基因(NM_024526.3),该基因定位于1p21.1-1q21.3区域。 目的本课题检测1例中国MUHH家系和1例散发MUHH病例的U2HR和EP3L8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总结MUHH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间的相关性。 方法(1)采用家系调查和扫描电镜检查分析MUHH患者的临床表现。(2)采用PCR反应分别扩增U2HR区域及EPS8L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内含子剪接位点,用直接测序法对MUHH患者分别进行U2HR和EPS8L3基因突变检测。(3)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结果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在散发病例中没有发现U2HR区域及EPS8L3基因的突变;家系中的三个患者在U2HR区域均检测到一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C.25CT(p.Q9X),而家系中的正常成员及200名正常对照未发现该突变;基因型与表型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1)本课题报道了一例具有系统性病变的与以往不同的MUHH病例。(2)通过直接测序方法在一个中国汉族MUHH家系中检测出U2HR区域的一个新的无义突变C.25CT(p.Q9X)。(3)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MUHH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U2HR EPS8L3 HR基因 Marie Unna遗传性稀毛症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58.71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7-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引言12-14
- 2. 材料与方法14-27
- 2.1 研究对象14
- 2.2 实验试剂14-15
- 2.2.1 DNA 提取试剂14
- 2.2.2 PCR 反应、电泳用试剂14-15
- 2.2.3 PCR 产物纯化和测序试剂15
- 2.3 实验器材15-18
- 2.3.1 电镜检查器材15-16
- 2.3.2 DNA 提取器材16
- 2.3.3 测 OD 值仪器16
- 2.3.4 PCR 反应、电泳器材16-17
- 2.3.5 PCR 产物纯化仪器17
- 2.3.6 PCR 产物测序仪器17-18
- 2.4 分析软件电子数据库资讯18
- 2.5 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18-27
- 2.5.1 扫描电镜的制备18
- 2.5.2 基因组 DNA 的制备18-20
- 2.5.3 MUHH 基因引物合成与设计20-22
- 2.5.4 引物的稀释和保存22
- 2.5.5 PCR 反应22-25
- 2.5.6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25-26
- 2.5.7 PCR 产物纯化26
- 2.5.8 产物测序26-27
- 2.5.9 突变报道检索27
- 3. 结果27-33
- 3.1 Marie Unna 型遗传性稀毛症的临床特点分析27-29
- 3.1.1 系谱分析27
- 3.1.2 先证者调查27-28
- 3.1.3 家系成员调查28-29
- 3.1.4 测序结果29
- 3.2 散发病例临床特点及测序结果29-31
- 3.2.1 先证者调查29-31
- 3.2.2 测序结果31
- 3.3 U2HR 突变报道的文献分析31-33
- 4. 讨论33-35
- 5. 结论35-36
- 6. 参考文献36-39
- 附录39-41
- 致谢41-42
- 综述42-51
- 参考文献47-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惠兰;;不该生男孩的家庭[J];婚育与健康;1999年02期
2 张树忠,周庆文,梅长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0年04期
3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02期
4 ;你基因检测了吗?——基因与健康[J];黄河之声;2007年15期
5 熊壮;冷非;;先天性白内障的分类及致病基因研究进展(续)[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8年03期
6 何君;王培光;杨春俊;杨森;张学军;;原发性红斑肢痛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11期
7 张玮祥;于佳;高谦;;从海分枝杆菌菌落形态变化筛选与毒力相关基因的方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8 蒋光明;输血会传播致病基因吗?[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年02期
9 陈昌鹏,潘健楷,陈建宁,林贤娜;Darier病1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年03期
10 余家驹;智力为何与某些疾病伴生?——德系犹太人的高智商可能与他们带有的某些致病基因有关[J];世界科学;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侨;孟岩;王铮;彭园园;佃艳;黄尚志;;两个HSP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以及突变鉴定[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邓云华;刘芳;任伟萍;张彩娥;黄代新;陈兴平;;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张琰琴;丁洁;赵丹;王芳;俞礼霞;;寡而大肾发育不良患儿HNF-1β基因及PAX2基因的突变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周伟;陈桂文;周奇鸣;陈洪;张咸宁;赖征;郁芮;;Stargardt病Ⅲ型-家系致病基因突变谱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陶琴;杨俊华;;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赵秀丽;孙淼;杨威;单祥年;吴凤霞;孟金萍;谭凤钦;张学;;非综合征型肢端畸形致病基因的突变和定位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张正华;赵敬军;蒋法兴;廉萃红;陈炜;刘维达;袁文涛;张静;牛振民;熊晓燕;徐世杰;黄薇;;新的播散性表浅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被定位于17q24-25.1[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黄希顺;尹景岗;魏建科;顾仁骏;卢宏;魏华;黄素娟;贾福军;李冲;霍卫;Lemuel Racacho;王家勤;郭学鹏;Dennis Bulman;;连锁定位全身性癫痫伴高热惊厥附加症致病基因在5q34[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石岩;丁洁;;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致病基因连锁分析[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高敏;杨森;张学军;;点状掌跖角皮病的遗传异质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景峰 通讯员 朱梅福;我国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CYLD[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宋元晖;十年后市民可获基因身份证[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徐瑞哲邋章迪思;改造致病基因:有了靶子,正在找箭[N];解放日报;2007年
4 记者 毛磊;目标:快速识别致病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蒋月荣;免费为患者检测致病基因突变[N];科技日报;2005年
6 张丁丁;芬发现哮喘新致病基因[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冯立中 朱梅福;我国首次发现“葡萄串”致病基因[N];健康报;2007年
8 文俭子;早老性痴呆致病基因被发现[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9 记者 卢苏燕;法专家发现胆囊结石致病基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记者 易运文;“运动失调”致病基因找到[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鑫;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EPS8L3[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2 林鹏飞;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和Charcot-Marie-Tooth病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周昀箐;家族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基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徐明智;Aarskog综合征样家系的新致病基因筛查[D];浙江大学;2013年
5 袁芳;基于基因功能信息预测疾病相关基因[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林莉;牙龈卟啉单胞菌高毒力株W83致病基因筛选[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7 臧宁;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mip-like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8 白海花;蒙古族两种牙齿发育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王小娟;三个X连锁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10 崔勇;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晴;Marie Unna型遗传性稀毛症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2 高次子;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的筛查[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芳;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笑逸;基于异构网络模型的致病基因预测算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赖美玲;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致病基因突变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6 陈静;一个汉族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李勇;两个单基因疾病家系致病基因的鉴定[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占想;一残毁性掌跖角皮症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检测[D];山东大学;2012年
9 郑广勇;多发性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凌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其肠毒素基因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Marie Unna型遗传性稀毛症致病基因的突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9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