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的临床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19:33
太田痣是一种侵犯巩膜和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的良性色素性皮肤病。太田痣好发于眼部和颧部,皮损的颜色为棕色或蓝色。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太田痣的临床资料总结,第二部分为太田痣患者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研究,第三部分为太田痣的病因学探讨。 第一部分 目的 统计太田痣的临床和治疗资料,分析其发病和治疗的差异。 方法 收集太田痣临床资料602例,采用临床登记、核对照片、电话或信件问询的形式。 结果 患者男性117例(19.44%),女性485例(80.56%),先天发病323例(53.65%),后天发病以青春期为主,褐色281例,青色321例,后天发病主要以浅褐色或浅蓝色为主。太田痣患者的Tanino分级,Ⅰ型186(30.87%),Ⅱ型302例(50.17%),Ⅲ型101例(16.78%),Ⅳ型13例(2.16%)。患者中最常累及的部位为颧部、颞部、下眼睑为患者好发部位,超过50%的患者在上述三个部位发病,太田痣患者巩膜累及色素斑为236例(39.20%)。太田痣合并鲜红斑痣者3例,太田痣合并白癫风者1例。家族史,有2例为姐弟同时为太田痣患者。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
【文章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太田痣患者皮损颜色为淡褐色
太田痣患者皮损颜色为红褐色
太田痣患者皮损颜色为褐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紫翠玉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分析[J]. 陈磊,吴庆贞,朱焕生,杨蜀禹,王慧,董迴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06)
[2]神经细胞迁移导向的分子机制[J]. 饶毅,吴瑛. 生理科学进展. 2000(03)
[3]调Q Alexandrite激光对太田痣黑素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J]. 卢忠,陈军庞,王侠生,方丽华,焦圣,黄雯.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03)
[4]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器在文身治疗中的应用[J]. 王宏伟,王家璧,文世骏.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999(01)
[5]家族性太田痣二例[J]. 汪治中,卫连坤,牟贤龙,吴寅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05)
[6]太田痣发病时间分析[J]. 汪治中,卫连坤,牟贤龙.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03)
[7]太田痣一家10例[J]. 匡瑞霞,张瑛,盖君,列肃,刘风芝.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7(06)
[8]太田痣合并脉络膜黑色素瘤一例[J]. 薛安全,徐公其,崔艳红,张民军,祁玉霞.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7(02)
[9]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太田痣、伊藤痣、蒙古斑并发1例[J]. 李朝红,李萍,张凤莲. 皮肤病与性病. 1996(04)
[10]太田痣合并神经纤维瘤病、骨肥大静脉曲张综合征各1例[J]. 马玉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6(04)
本文编号:2979393
【文章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太田痣患者皮损颜色为淡褐色
太田痣患者皮损颜色为红褐色
太田痣患者皮损颜色为褐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紫翠玉宝石激光治疗太田痣疗效分析[J]. 陈磊,吴庆贞,朱焕生,杨蜀禹,王慧,董迴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06)
[2]神经细胞迁移导向的分子机制[J]. 饶毅,吴瑛. 生理科学进展. 2000(03)
[3]调Q Alexandrite激光对太田痣黑素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J]. 卢忠,陈军庞,王侠生,方丽华,焦圣,黄雯.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03)
[4]调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器在文身治疗中的应用[J]. 王宏伟,王家璧,文世骏.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999(01)
[5]家族性太田痣二例[J]. 汪治中,卫连坤,牟贤龙,吴寅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05)
[6]太田痣发病时间分析[J]. 汪治中,卫连坤,牟贤龙.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03)
[7]太田痣一家10例[J]. 匡瑞霞,张瑛,盖君,列肃,刘风芝.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7(06)
[8]太田痣合并脉络膜黑色素瘤一例[J]. 薛安全,徐公其,崔艳红,张民军,祁玉霞.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7(02)
[9]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太田痣、伊藤痣、蒙古斑并发1例[J]. 李朝红,李萍,张凤莲. 皮肤病与性病. 1996(04)
[10]太田痣合并神经纤维瘤病、骨肥大静脉曲张综合征各1例[J]. 马玉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6(04)
本文编号:2979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29793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