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联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1-06-25 22:50
目的观察并评估联合果酸和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学美容中心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的黄褐斑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氨甲环酸治疗,连续5个月,其中治疗组同时予以联合果酸治疗,每1月治疗1次,连续5次。治疗结束后评判疗效,并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黄褐斑积分下降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5%,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半年后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00%、17.50%。结论果酸联合氨甲环酸口服治疗黄褐斑不仅不良反应少、有效率较高,而且复发率较低,在临床中可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美容. 2020,10(07)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治疗前:A1、A2;治疗后:B1、B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口服复方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 李芸,孙秋宁,何志新,付兰芹,何春霞,闫岩.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3)
[2]黄褐斑病因、加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横断面研究[J]. 王辉,郭丽芳,葛一平,吴余乐,吴秋菊,张孟丽,王千秋,林彤.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 (02)
[3]果酸作用机制及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J]. 陈富祺,黄斌斌. 皮肤病与性病. 2015(03)
[4]果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 孟慧敏,李利. 皮肤病与性病. 2014(03)
[5]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 李健和,胡焰,赵子影,刘新义,彭六保,易利丹.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3(06)
[6]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王娜,项蕾红,章伟,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 (03)
[7]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效果评价[J]. 唐建兵,柳大烈,李勤,程飚. 广东医学. 2010(10)
[8]黄褐斑病因病机述要[J]. 白艳秋,田静. 中医药学刊. 2005(12)
[9]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定稿)[J].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01)
[10]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J]. 冯安吉,海春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0(02)
本文编号:3250094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美容. 2020,10(07)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治疗前:A1、A2;治疗后:B1、B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口服复方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 李芸,孙秋宁,何志新,付兰芹,何春霞,闫岩.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3)
[2]黄褐斑病因、加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横断面研究[J]. 王辉,郭丽芳,葛一平,吴余乐,吴秋菊,张孟丽,王千秋,林彤.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 (02)
[3]果酸作用机制及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J]. 陈富祺,黄斌斌. 皮肤病与性病. 2015(03)
[4]果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 孟慧敏,李利. 皮肤病与性病. 2014(03)
[5]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 李健和,胡焰,赵子影,刘新义,彭六保,易利丹.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3(06)
[6]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王娜,项蕾红,章伟,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 (03)
[7]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效果评价[J]. 唐建兵,柳大烈,李勤,程飚. 广东医学. 2010(10)
[8]黄褐斑病因病机述要[J]. 白艳秋,田静. 中医药学刊. 2005(12)
[9]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定稿)[J].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01)
[10]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J]. 冯安吉,海春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0(02)
本文编号:3250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2500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