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30 18:54
研究背景 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pityriasis versicolor PV)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浅表真菌感染性疾病。马拉色菌是一种双相真菌,在特定的致病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下,可从孢子相转换到菌丝相从而致病。以往对花斑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病原学、皮损色素改变机制、治疗以及马拉色菌的菌种鉴定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对花斑癣的流行病学研究日益增多,欧洲、美国、非洲都做过该病在一般人群发病率的研究。尽管高温和潮湿是花斑癣发病的必要条件,但相同环境下会出现某一个体发病而另一个体不发病的情况。国内外均有该病的家系研究报道,一些患者有亲缘关系的亲属患病而配偶不患病,这提示遗传因素在花斑癣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其遗传模式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本文旨在研究花斑癣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花斑癣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的遗传模式。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503例花斑癣患者及其家系进行遗传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应用Epi info 6.0软件、SPSS 13.0软件、Falconer法、Penrose法、复合分离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学...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花斑癣患者人数与季节的分布
3.3 花斑癣患者皮损部位的分布
3.4 花斑癣男女患者发病情况的比较
3.4.1 男女患者发病年龄的比较
3.4.2 男女患者再发和病程的比较
3.4.3 男女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3.4.4 男女患者伴发疾病的比较
3.5 花斑癣患者家族发病情况的比较
3.5.1 花斑癣患者家族史、性别及发病年龄的关系
3.5.2 先证者父母患病与否对其发病年龄的影响
3.5.3 有无家族史两组患者再发和病程的比较
3.5.4 有无家族史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3.6 首发和再发患者发病情况的比较
3.6.1 首发和再发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的比较
3.6.2 首发和再发两组患者一、二级亲属患病率的比较
3.7 遗传度的分析
3.8 遗传模式的佑计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读研期间撰写的论文
参与专著校稿
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课题综述
花斑癣的遗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附:调查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胞胎婴儿同患面部花斑癣[J]. 刘耕. 皮肤病与性病. 2002(04)
[2]花斑癣一家系九例[J]. 叶晗.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05)
本文编号:3258296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花斑癣患者人数与季节的分布
3.3 花斑癣患者皮损部位的分布
3.4 花斑癣男女患者发病情况的比较
3.4.1 男女患者发病年龄的比较
3.4.2 男女患者再发和病程的比较
3.4.3 男女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3.4.4 男女患者伴发疾病的比较
3.5 花斑癣患者家族发病情况的比较
3.5.1 花斑癣患者家族史、性别及发病年龄的关系
3.5.2 先证者父母患病与否对其发病年龄的影响
3.5.3 有无家族史两组患者再发和病程的比较
3.5.4 有无家族史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3.6 首发和再发患者发病情况的比较
3.6.1 首发和再发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的比较
3.6.2 首发和再发两组患者一、二级亲属患病率的比较
3.7 遗传度的分析
3.8 遗传模式的佑计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读研期间撰写的论文
参与专著校稿
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课题综述
花斑癣的遗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附:调查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胞胎婴儿同患面部花斑癣[J]. 刘耕. 皮肤病与性病. 2002(04)
[2]花斑癣一家系九例[J]. 叶晗.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05)
本文编号:3258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2582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