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磁共振对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成像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1 11:17
  目的探究磁共振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成像特点。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128例AIDS疑似合并神经梅毒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分析磁共振对AIDS合并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及其成像特点。结果本研究中,128例患者经实验室病理学检测确诊,AIDS合并神经梅毒76例,影像学诊断结果显示,阳性69例,阴性7例;单纯AIDS患者52例,影像学诊断结果显示,阳性4例,阴性48例,即,真阳性69例、假阳性4例、真阴性48例、假阴性7例。检测灵敏度90.79%,特异度92.31%,约登指数83.10%;本研究合计76例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共检出4种表现型,分别为脑膜血管型、脑实质型、树胶肿型及脊髓型。结论磁共振对AIDS合并神经梅毒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临床分型。 

【文章来源】:中国性科学. 2020,29(02)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磁共振对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成像特点分析


脊髓型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脑膜,血管


梅毒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病情发展各阶段均可能引起神经病变,进展为神经梅毒,而不同病情出现的神经病变均有差异,因此,神经梅毒表现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临床诊断往往依赖实验室检测,但其耗时较长,不利于患者及时治疗[6]。有研究报道指出[7-9]:在神经梅毒发生发展过程中,梅毒螺旋体的增殖及血脑屏障穿透性起重要作用,病原体穿透血脑屏障,黏附于血管外壁,并不断增殖,分解黏多糖、合成荚膜,而黏多糖的分解直接损伤患者血管壁,引起血管闭塞、塌陷,引起患者脑部病变。对于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而言,笔者分析,AIDS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加之HIV病毒直接引起患者脑膜病变,梅毒螺旋体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增强,加快其病情发展。因此,对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的及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图2 脑实质型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树胶,脑膜


脑实质型神经梅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大陆地区各省艾滋病与淋病、梅毒报告发病率的系统聚类分析[J]. 张志常,刘雁,娄岩.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07)
[2]神经梅毒的临床表型与MRI表现[J]. 魏琳,沈桂权,曹笑婉,余晖.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6 (05)
[3]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艾滋病发病率预测分析[J]. 沈艳.  科技通报. 2015(12)
[4]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 周伟,郜桂菊,肖江,赵红心,崔振兴.  传染病信息. 2015(06)
[5]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神经梅毒临床和影像分析[J]. 吴孝苹,龙虎,张芸,施剑,刘永秀.  临床荟萃. 2015(09)
[6]神经梅毒研究进展[J]. 吴凡,王千秋.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 (04)
[7]艾滋病合并结核、梅毒、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J]. 杨丽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11)



本文编号:3294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294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