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皮肤色素黑斑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祛斑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11-04 12:53
目的 本课题利用人工紫外性诱导色素沉着的原理,探讨在健康人体皮肤建立色素黑斑模型,用于评价祛斑美白化妆品的功效。 方法 一、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人体试验色素黑斑模型的建立 选择适当的三组受试者,在一侧上臂内侧进行最小红斑量(MED)的测定。根据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在三组人群的另一侧上臂内侧分别给予1.5倍MED、2倍MED、2.5倍MED剂量的紫外线照射,一周后肉眼观察判断红斑消退情况、黑素强度、黑素均匀度及表面光滑程度等情况,在照射前及照射后的第1、2、3、4、5周分别用CM2500分光测色仪及Mexameter18红斑黑素测量仪采集数据L、a、b、M、E值。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组照射剂量一周后△M、△E比较
备注:科忆表本组数据与其它2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4.5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色素的动态变化4.5.1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L的动态变化,见图3。不同照射剂量对△L的变化有影响,1.SMED组低于ZMED及2.SMED组,<P0.005;2.SMED低于ZMED组,p一0.045。不同测量时间△L变化除第三周与第四周P(=0.121)、第四周与第五周P(=0.902)外,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可以认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色素逐渐变浅,在第4周以后变化趋势变缓。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L的动态变化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a的动态变化,见图4。不同照射剂量对的变化有影响,1.SMED组△a值显著性低于02MED组,p=0.027;l.SMED组低于2.SMED组,p一0.07;ZMED组与2.SMED组无显著性差异,p=0.757。不同测量时间△a比较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图4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a的动态变化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b的动态变化,见图5。不同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花青素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现状[J]. 段玉清,谢笔钧.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06)
[2]根皮素抑酪氨酸酶活性研究[J]. 王建新,周忠,王建国.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02)
[3]中波紫外线对体外培养的人黑色素细胞的影响[J]. 张琳西,王臻,郭树忠,夏炜,李巍. 中国美容医学. 2001(03)
[4]黑素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美白剂的研究评价[J]. 宋琦如,金锡鹏.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0(05)
[5]熊果苷的进展[J]. 李安良,杨淑琴,郭秀茹,曾海艳,王薇薇. 日用化学工业. 2000(02)
[6]大学生防晒情况及防晒化妆品的效果研究[J]. 周华,朱惠刚,张振农.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8(06)
[7]美白化妆品的研制[J]. 蒋人俊,汤智凌,殷蕾,李斌,林惠芬,韩强. 中外轻工科技. 1998(03)
本文编号:3475768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组照射剂量一周后△M、△E比较
备注:科忆表本组数据与其它2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4.5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色素的动态变化4.5.1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L的动态变化,见图3。不同照射剂量对△L的变化有影响,1.SMED组低于ZMED及2.SMED组,<P0.005;2.SMED低于ZMED组,p一0.045。不同测量时间△L变化除第三周与第四周P(=0.121)、第四周与第五周P(=0.902)外,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可以认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色素逐渐变浅,在第4周以后变化趋势变缓。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L的动态变化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a的动态变化,见图4。不同照射剂量对的变化有影响,1.SMED组△a值显著性低于02MED组,p=0.027;l.SMED组低于2.SMED组,p一0.07;ZMED组与2.SMED组无显著性差异,p=0.757。不同测量时间△a比较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图4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a的动态变化不同照射剂量及不同时间△b的动态变化,见图5。不同照射剂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花青素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现状[J]. 段玉清,谢笔钧.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06)
[2]根皮素抑酪氨酸酶活性研究[J]. 王建新,周忠,王建国.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02)
[3]中波紫外线对体外培养的人黑色素细胞的影响[J]. 张琳西,王臻,郭树忠,夏炜,李巍. 中国美容医学. 2001(03)
[4]黑素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美白剂的研究评价[J]. 宋琦如,金锡鹏.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0(05)
[5]熊果苷的进展[J]. 李安良,杨淑琴,郭秀茹,曾海艳,王薇薇. 日用化学工业. 2000(02)
[6]大学生防晒情况及防晒化妆品的效果研究[J]. 周华,朱惠刚,张振农.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8(06)
[7]美白化妆品的研制[J]. 蒋人俊,汤智凌,殷蕾,李斌,林惠芬,韩强. 中外轻工科技. 1998(03)
本文编号:3475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4757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