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分枝杆菌致游泳池肉芽肿
发布时间:2021-11-19 23:43
报告1例海分枝杆菌致游泳池肉芽肿。患者女,66岁。右手背及手腕结节1个月,有右拇指鱼刺刺伤史。皮肤科检查:右手背一淡紫红色结节,直径约4 cm,高出皮面,其上干燥、脱屑,中央破溃伴黄色脓液,质韧,边界不清;右手腕一淡红色结节,稍高出皮面,直径约8 mm,界不清,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中性粒细胞性脓疡形成,外围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及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均阳性,微生物培养及16 S测序示海分枝杆菌。诊断:游泳池肉芽肿。
【文章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4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游泳池肉芽肿患者右手背及手腕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
本病好发于暴露部位如手足、四肢及面部,皮损为单发或多发的暗红色丘疹、结节和斑块,部分破溃,可沿淋巴管播散,局部往往皮温不高。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发生播散性感染,全身症状不显著,但躯干和四肢会出现孢子丝菌病样或狼疮样损害,伴发局部淋巴结轻度增大,不破溃。既往常常误诊为孢子丝菌病,本例患者早期诊断也经验性的按孢子丝菌病治疗。本病临床上需与孢子丝菌病、疣状皮肤结核及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等鉴别。目前推荐将细菌感染证据结合病史及组织病理表现共同诊断本病。病原体培养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张艳坤等[5]报告5例患者,其中分枝杆菌阳性者2例,抗酸染色阳性者仅1例。李强等[6]报告1例抗酸染色及分枝杆菌培养均阴性的游泳池肉芽肿患者。本病由于海分枝杆菌密度低,菌种分离难以得到阳性证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在培养方面有多年的经验。本例患者皮损消毒后用无菌接种刀挑破红肿有波动感的结节,结节张力明显,挑破后立即有大量灰白色脓性黏稠液体溢出,反复多次挑取大量脓液和结节内组织,分别接种于沙氏琼脂培养基(SDA)和罗氏中性培养基中,每种各2管,SDA分别置于25℃和36℃培养箱中,罗氏培养基分别置于30℃和36℃中培养。SDA培养2周后均未见真菌生长。罗氏培养基接种后分别于第3天和第7天观察,接着每周观察1次,在第7天时置于30℃的培养基上有少量灰白扁平、半透明及干燥的菌落生长,随时间增加,菌落渐变大,色呈乳白至浅黄,表面粗糙,隆起干燥,不透明。同时观察36℃中的培养基上亦有相同特点的菌落生长,生长2周后经纯化测序,ITS区16 S扩增,鉴定为海分枝杆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游泳池肉芽肿5例分析[J]. 张艳坤,王泽辉,姚雪妍,张建中.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02)
[2]游泳池肉芽肿1例[J]. 宋学东,宗文凯,王洪生,陈浩,靳培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10)
[3]游泳池肉芽肿1例[J]. 李强,焦彬,高天文,李承新,廖文俊,胡雪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01)
[4]游泳池肉芽肿2例报告[J]. 张建中,赵亭,金江,邵勇,贾军,朱铁君,丁北川.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01)
[5]游泳池肉芽肿[J]. 张建中,陈雪.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01)
本文编号:3506122
【文章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4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游泳池肉芽肿患者右手背及手腕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
本病好发于暴露部位如手足、四肢及面部,皮损为单发或多发的暗红色丘疹、结节和斑块,部分破溃,可沿淋巴管播散,局部往往皮温不高。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发生播散性感染,全身症状不显著,但躯干和四肢会出现孢子丝菌病样或狼疮样损害,伴发局部淋巴结轻度增大,不破溃。既往常常误诊为孢子丝菌病,本例患者早期诊断也经验性的按孢子丝菌病治疗。本病临床上需与孢子丝菌病、疣状皮肤结核及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等鉴别。目前推荐将细菌感染证据结合病史及组织病理表现共同诊断本病。病原体培养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张艳坤等[5]报告5例患者,其中分枝杆菌阳性者2例,抗酸染色阳性者仅1例。李强等[6]报告1例抗酸染色及分枝杆菌培养均阴性的游泳池肉芽肿患者。本病由于海分枝杆菌密度低,菌种分离难以得到阳性证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在培养方面有多年的经验。本例患者皮损消毒后用无菌接种刀挑破红肿有波动感的结节,结节张力明显,挑破后立即有大量灰白色脓性黏稠液体溢出,反复多次挑取大量脓液和结节内组织,分别接种于沙氏琼脂培养基(SDA)和罗氏中性培养基中,每种各2管,SDA分别置于25℃和36℃培养箱中,罗氏培养基分别置于30℃和36℃中培养。SDA培养2周后均未见真菌生长。罗氏培养基接种后分别于第3天和第7天观察,接着每周观察1次,在第7天时置于30℃的培养基上有少量灰白扁平、半透明及干燥的菌落生长,随时间增加,菌落渐变大,色呈乳白至浅黄,表面粗糙,隆起干燥,不透明。同时观察36℃中的培养基上亦有相同特点的菌落生长,生长2周后经纯化测序,ITS区16 S扩增,鉴定为海分枝杆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游泳池肉芽肿5例分析[J]. 张艳坤,王泽辉,姚雪妍,张建中.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02)
[2]游泳池肉芽肿1例[J]. 宋学东,宗文凯,王洪生,陈浩,靳培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10)
[3]游泳池肉芽肿1例[J]. 李强,焦彬,高天文,李承新,廖文俊,胡雪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01)
[4]游泳池肉芽肿2例报告[J]. 张建中,赵亭,金江,邵勇,贾军,朱铁君,丁北川.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01)
[5]游泳池肉芽肿[J]. 张建中,陈雪.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01)
本文编号:3506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5061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