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UVB诱导人原代表皮黑素细胞光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21:44
  背景:日光中的紫外线(UV),主要为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是导致皮肤日晒伤、光老化及皮肤癌的重要因素。UVA能穿透皮肤到达真皮深层,引起免疫抑制,并能介导自由基对DNA的损伤。UVB照射可导致细胞DNA损伤及突变频率增加,自由基及活性氧的形成,局部及系统免疫抑制。在相同剂量下,UVB的光损伤作用比UVA约大800~1000倍。以往认为黑素瘤的形成主要与UVA相关,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动物实验提示UVB照射与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UVB照射引起的细胞DNA损伤表现为DNA光产物在嘧啶位点的形成,其中75%以上为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剩下部分为6-4光产物((6-4)PPs)及其同源异构体。DNA光产物的清除主要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途径,当损伤细胞未能得到完全修复时,残余光产物能引发免疫抑制,最终致肿瘤形成。绿茶提取物茶多酚的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如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预防肿瘤的发生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有实验报道EGCG... 

【文章来源】: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UVB诱导人原代表皮黑素细胞光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


免疫斑点印逆法结果

紫外线照射,硕士学位论文,残余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uvB照射和EGcG干预处理对cPDS形成和清除的影响分组空白对照组UVB0.5h组UVB+1OEO,sh组UVB+ZOEo.sh组UVB24h组UVB+1OE24h组UVB+ZOE24h组CPDS形成/残余率%O+0.000100+2.051101.23+1.43103.31+0.9383.03+5.8’75.09+0.81*11.55+8.56*(*表示与UVBo.sh组相比,P<0.05)

细胞周期,组方,相分布,百分比


应用ModFitLTfo:MacV3.O细胞周期分析软件,计算出组方图各相分布的百分比(彩图19)。以增殖指数表示细胞的增殖活性,公为:细胞增殖指数pl一(S+GZM)/(G。/Gl+S+GZM)X100%。实验结果明:空白对照组、UBV组、UVB+1Omg几EGCG组和IJvB十20mEGCG组的凋亡率分别为8.31%、50.62%、50.07%和39.26%,Pl值另,!为25.13%、13.36%、14.25%和9.74%(表5,图6)。表5UVB和EGCG对MC凋亡率和细胞周期捕获的影响空白对照组UVB组UVB+1OE凋亡率(%)GI(%)Pl(%)8.3174.8625.1350.6286.6413.3650.0785.7514.25UVB+39.2690.269.74门nU︵()︺八︺日八︵日︺︵日︶八曰nU八曰︵︸日︶nOCUJ尺︺7‘卜八︺任匀尸月JgQ口刁l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种中药对中波紫外线辐射HaCaT细胞的干预及其机制[J]. 骆丹,林向飞,徐晶,高洁,刘昕,金颂良,苏荣建,闵玮,沈春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06)
[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研究进展[J]. 徐华,曹军.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6(04)
[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紫外线辐射后小鼠表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 徐晶,骆丹,周炳荣,郝晓帧,马全红,顾宁,张晓军,余美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12)
[4]正常人黑素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鉴定[J]. 王鹰,邓军,杨希川,郝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21)
[5]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轻UVB诱导的朗格汉斯细胞凋亡作用[J]. 吉玺,骆丹,缪旭,林向飞.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06)
[6]人源性表皮高色素纯黑素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J]. 于晓云,李强,孙林潮,高天文.  中国美容医学. 2006(04)
[7]人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对中波紫外线辐射的应激能力比较研究[J]. 朱健伟,骆丹,朱洁,徐丽贤,吉玺.  中国美容医学. 2006(04)
[8]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的产生和清除及EGCG的干预作用[J]. 林向飞,骆丹,闵玮,吉玺,缪旭,朱洁,徐晶.  中国美容医学. 2006(04)
[9]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条件的探讨[J]. 张汝芝,朱文元,马佳.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02)
[1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人表皮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及机制[J]. 岳学状,朱文元,马慧军,王大光,李诚让.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12)



本文编号:3525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525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