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K蛋白在皮肤黑素细胞肿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本文关键词:RECK蛋白在皮肤黑素细胞肿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皮肤黑素细胞肿瘤可由表皮黑素细胞、痣细胞及真皮成黑素细胞组成。按照肿瘤性质可分为良性黑素细胞肿瘤和恶性黑素瘤。恶性黑素瘤因其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黑素细胞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是皮肤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某些情况下,恶性黑素瘤与其他黑素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的鉴别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需要结合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协助诊断。 目的:通过检测RECK蛋白在皮肤黑素细胞肿瘤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鉴别皮肤良恶性黑素细胞肿瘤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染色),对53例皮肤良性黑素细胞肿瘤(其中包括黑素细胞痣21例、Spitz痣10例、蓝痣10例、结缔组织增生痣4例及复发痣8例)和28例恶性黑素细胞瘤(其中包括原位恶性黑素瘤4例及侵袭性恶性黑素瘤20例、结缔组织增生性恶性黑素瘤4例)进行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良恶性黑素细胞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对其组织结构及细胞病理进行观察、分型并详细记录。采用免疫组化SP法(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对所有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RECK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染色情况进行分级。其中的恶性黑素瘤标本在必要时进行S-100、HMB-45及Melan-a/MART-1等免疫标记物染色,与RECK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临床病理变量包括肿瘤的性质、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亚型、肿瘤厚度、有无溃疡及核分裂像等。统计学分析采用分类资料的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RECK蛋白主要染色部位是胞浆/膜。6例(6/28,21.4%)皮肤恶性黑素瘤RECK蛋白表达阳性;51例(51/53,96.2%)良性黑素细胞肿瘤RECK蛋白表达阳性,两者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黑素瘤标本中,4例(4/4,100%)结缔组织增生性恶性黑素瘤呈弱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结缔组织增生性恶性黑素瘤(2/24,8.3%)中RECK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痣来源的皮肤恶性黑素瘤中,黑素瘤细胞RECK蛋白表达为阴性,而痣细胞RECK蛋白表达为阳性。RECK蛋白在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恶性黑素瘤患者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良性黑素细胞肿瘤中,RECK蛋白表达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8例(8/10,80%)Spitz痣标本RECK蛋白阳性表达,另外2例Spitz痣阴性表达,阴性表达的有1例为不典型Spitz痣。RECK蛋白在全部黑素细胞痣(21/21,100%)、蓝痣(10/10,100%)、结缔组织增生痣(4/4,100%)及复发痣(8/8,100%)标本中均阳性表达。 结论:RECK蛋白在恶性黑素瘤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其可以作为鉴别皮肤黑素细胞肿瘤良恶性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RECK蛋白 黑素细胞肿瘤 恶性黑素瘤 免疫标记物 鉴别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9.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符号说明10-11
- 前言11-13
- 研究现状、成果11-12
- 研究目的、方法12-13
- 1.1 对象和方法13-20
- 1.1.1 对象13-14
- 1.1.1.1 主要仪器13
- 1.1.1.2 主要试剂13-14
- 1.1.2 方法14-20
- 1.1.2.1 病例选择及临床基本资料14-15
- 1.1.2.2 实验步骤15-18
- 1.1.2.3 观察与评价18-19
- 1.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19-20
- 1.2 结果20-36
- 1.2.1 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0-30
- 1.2.1.1 黑素细胞痣20-21
- 1.2.1.2 Spitz痣21-23
- 1.2.1.3 蓝痣23
- 1.2.1.4 结缔组织增生痣23-24
- 1.2.1.5 复发痣24-25
- 1.2.1.6 原位恶性黑素瘤25-26
- 1.2.1.7 侵袭性恶性黑素瘤26-28
- 1.2.1.8 结缔组织增生性恶性黑素瘤28-30
- 1.2.2 统计学结果30-36
- 1.2.2.1 CMM临床病理资料及RECK表达情况统计表30-31
- 1.2.2.2 CMM与良性黑素细胞肿瘤表达情况比较31-32
- 1.2.2.3 CMM与各类良性黑素细胞肿瘤表达情况比较32-34
- 1.2.2.4 两类CMM与良性黑素细胞肿瘤RECK蛋白表达情况比较34-35
- 1.2.2.5 结缔组织增生性CMM与非结缔组织增生性CMM表达情况比较35-36
- 1.3 讨论36-44
- 1.3.1 黑素细胞痣与恶性黑素瘤36-37
- 1.3.2 Spitz痣与恶性黑素瘤37-38
- 1.3.3 蓝痣与恶性黑素瘤38-39
- 1.3.4 结缔组织增生痣与恶性黑素瘤39-40
- 1.3.5 复发痣与恶性黑素瘤40-41
- 1.3.6 恶性黑素瘤41-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9-50
- 综述50-62
- 综述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柏琦;陈艳华;;EGCG对结肠癌细胞RECK基因甲基化以及p38磷酸化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年10期
2 李健;龚莉;;肿瘤抑制基因RECK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刘仲荣;杨慧兰;;黑素细胞肿瘤[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10期
4 徐振宇;高建平;孙颖浩;张征宇;葛京平;许传亮;王林辉;;非甾体类抗炎药NS398对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RECK基因表达的调控[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0年12期
5 亓麟;陈振雨;冷向锋;王彦进;朱月华;;RECK及MMP-9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20期
6 汪多平;曹骥;赵荫农;欧超;苏建家;;RECK及MMP-1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7年10期
7 李晟磊;刘宗文;赵秋民;于金霞;赵志华;高冬玲;庞霞;陈奎生;张云汉;;食管鳞癌组织中RECK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7年22期
8 高天文,李春英,齐显龙,孙东杰;色痣的再认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11期
9 傅全胜;苏泽轩;梁蔚波;卓育敏;徐谊朝;李红;康举龄;;肾细胞癌中RECK和MMP-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2期
本文关键词:RECK蛋白在皮肤黑素细胞肿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5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