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皮肤的构建及其相关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03:00
深度缺损创面的修复在烧烫伤、难治性皮肤溃疡、瘢痕整形等的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移植自体皮或自体皮瓣,常常会出现供皮区色素沉积,瘢痕形成。当皮肤缺损面积较大时,自体皮还会供应不足。皮肤组织工程(TE)的发展与应用为改善创面修复质量,解决皮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近年来,脱细胞真皮基质(ADM)成为组织工程皮肤研究中最有前景的真皮支架材料之一,ADM修复皮肤粘膜缺损和进行软组织充填的有效性已经被动物实验和初期临床应用实验所证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真皮替代物。由于同种异体ADM来源有限且受伦理限制,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猪的ADM。传统方法制备的异种ADM,抗原性明显强于同种异体ADM,移植后成活率降低且收缩明显,组织学研究证实组织中有广泛的炎症反应及胶原结构破坏。目前,异种ADM的制备方法还缺乏统一标准,主要有高渗盐水法、酶消化法、戊二醛交联法、去垢剂法、NaOH消蚀法、冻融法等。每种方法单独使用时都不能保证既充分去除所有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又保证真皮结构完整,必须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方能获得较理想的ADM支架材料。另一方面,ADM移植后的血管化及营养成分渗透等问题的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29细胞在ADM微粒浸提液中的增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体外构建复合皮移植后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 梁志为,谭谦,陈曦,黄泽春,林子豪. 中国美容医学. 2007(12)
[2]人毛囊细胞来源双层皮肤替代物的构建和组织学特征[J]. 朱堂友,郝飞,伍津津,毕建军,吴国选,杨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12)
[3]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J]. 刘鹏,邓志宏,温宁,李媛,陆伟,许小林,金岩. 中国美容医学. 2007(04)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皮肤[J]. 耿献辉,余春艳,邓志宏,张勇杰,陆伟,温宁,薛洁,张锐红,康晓军,金岩. 中国美容医学. 2007(04)
[5]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现状[J]. 宋冰,杨佑成.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01)
[6]改良脱细胞异种真皮的制备与动物埋藏实验[J]. 袁敬东,李云霞,胡琼华,胡洋红. 中国美容医学. 2006(10)
[7]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动物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J]. 陈刚泉,廖立新,李剑,刘德.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02)
[8]组织工程活性真皮的构建研究[J]. 胡葵葵,戴育成,袁敬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2)
[9]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探讨[J]. 张兆清,余春艳,金岩,董高宏,聂鑫,刘鹏,赵宇,胡世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04)
[10]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的现行模式和发展方向[J]. 王钰,夏照帆. 中华创伤杂志. 2006(02)
本文编号:3605706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29细胞在ADM微粒浸提液中的增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体外构建复合皮移植后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 梁志为,谭谦,陈曦,黄泽春,林子豪. 中国美容医学. 2007(12)
[2]人毛囊细胞来源双层皮肤替代物的构建和组织学特征[J]. 朱堂友,郝飞,伍津津,毕建军,吴国选,杨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12)
[3]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J]. 刘鹏,邓志宏,温宁,李媛,陆伟,许小林,金岩. 中国美容医学. 2007(04)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组织工程化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组织工程皮肤[J]. 耿献辉,余春艳,邓志宏,张勇杰,陆伟,温宁,薛洁,张锐红,康晓军,金岩. 中国美容医学. 2007(04)
[5]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现状[J]. 宋冰,杨佑成.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7(01)
[6]改良脱细胞异种真皮的制备与动物埋藏实验[J]. 袁敬东,李云霞,胡琼华,胡洋红. 中国美容医学. 2006(10)
[7]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动物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J]. 陈刚泉,廖立新,李剑,刘德.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02)
[8]组织工程活性真皮的构建研究[J]. 胡葵葵,戴育成,袁敬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2)
[9]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探讨[J]. 张兆清,余春艳,金岩,董高宏,聂鑫,刘鹏,赵宇,胡世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04)
[10]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的现行模式和发展方向[J]. 王钰,夏照帆. 中华创伤杂志. 2006(02)
本文编号:3605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6057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