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原菌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2 20:00
目的:调查以天津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疾病分布及致病真菌病原菌组成、分布情况,分析病原菌随年龄、季节、性别的变化趋势。从而掌握该地区浅部真菌的流行病学以及病原菌学资料,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12月间来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取患处皮屑、毛发、指(趾)甲等标本以KOH涂片进行显微镜下检查,镜检阳性者列入统计资料。将标本种植于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斜面上,26±1℃培养7—10天,根据菌落的生长速度、形态、色素产生情况鉴定。收集培养阳性病原菌资料,按照年龄、性别等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共确诊包括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汗斑、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珠菌擦烂、念珠菌甲沟炎以及外阴部真菌病在内的浅部真菌病10011例,其中股癣占据首位,共4 370例,占总数43.7%;其次为体癣1 909例,占总数19.1%;足癣748例,占总数7.5%;甲真菌病719例,占总数7.2%;汗斑621例,占总数6.2%;头癣611例,占总数6.1%;手癣537例,占总数...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分布
感染的致病菌种,该菌种在学龄前,55岁以上年龄组占据相对较高的构成比(12.8%,23.3%),但大体仍符合以15一35岁,36一55岁两个年龄段为发病峰值的趋势。见表2、图2。
表3浅部真菌病病原菌与年龄段关系(例)菌种年龄段学龄前7一14岁15~35岁36~55岁55岁以上总计4037盯8474123红毛须毛犬小石小小抱子菌-絮表卵/圆糠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总计234895238114115012001213055720315126857188524233l18913482113521813534313029351314l67513922455450455356233156655944992715517100327219245521尸<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真菌DNA提取方法的建立和比较[J]. 杨艳秋,王丽,贺丹,孙文通,张宇,横山耕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50)
[2]2388例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分析[J]. 姚贵申,王世君,刘慧敏,刘保国,魏改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10)
[3]呼和浩特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分析[J]. 田华,马元龙,乌日娜,张金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07)
[4]红色毛癣菌表型稳定性研究[J]. 于晓虹,杨国玲,金礼吉,安利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09)
[5]须癣毛癣菌基因分型的研究[J]. 杨国玲,李庆祥,金礼吉,安利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07)
[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23年临床分离致病真菌的分析[J]. 徐永豪,李春阳.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07)
[7]浙北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J]. 胡丽华,陶亦帆,高锦伦,黄佳,华海飞. 江西医学检验. 2006(03)
[8]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分离菌株DNA分型研究[J]. 陈辉,刘维达,沈永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12)
[9]用拓扑异构酶Ⅱ基因区巢式PCR法鉴别常见皮肤癣菌[J]. 李家文,丁娟,谭志建,刘志香.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08)
[10]西安地区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王冬云,马慧群,刘平,谭升顺. 实用医学杂志. 2005(11)
本文编号:3622345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分布
感染的致病菌种,该菌种在学龄前,55岁以上年龄组占据相对较高的构成比(12.8%,23.3%),但大体仍符合以15一35岁,36一55岁两个年龄段为发病峰值的趋势。见表2、图2。
表3浅部真菌病病原菌与年龄段关系(例)菌种年龄段学龄前7一14岁15~35岁36~55岁55岁以上总计4037盯8474123红毛须毛犬小石小小抱子菌-絮表卵/圆糠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总计234895238114115012001213055720315126857188524233l18913482113521813534313029351314l67513922455450455356233156655944992715517100327219245521尸<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真菌DNA提取方法的建立和比较[J]. 杨艳秋,王丽,贺丹,孙文通,张宇,横山耕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50)
[2]2388例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分析[J]. 姚贵申,王世君,刘慧敏,刘保国,魏改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10)
[3]呼和浩特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分析[J]. 田华,马元龙,乌日娜,张金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07)
[4]红色毛癣菌表型稳定性研究[J]. 于晓虹,杨国玲,金礼吉,安利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09)
[5]须癣毛癣菌基因分型的研究[J]. 杨国玲,李庆祥,金礼吉,安利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07)
[6]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23年临床分离致病真菌的分析[J]. 徐永豪,李春阳.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07)
[7]浙北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J]. 胡丽华,陶亦帆,高锦伦,黄佳,华海飞. 江西医学检验. 2006(03)
[8]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分离菌株DNA分型研究[J]. 陈辉,刘维达,沈永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12)
[9]用拓扑异构酶Ⅱ基因区巢式PCR法鉴别常见皮肤癣菌[J]. 李家文,丁娟,谭志建,刘志香.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08)
[10]西安地区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王冬云,马慧群,刘平,谭升顺. 实用医学杂志. 2005(11)
本文编号:3622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36223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