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drug-induced bullosa epidermolysis),简称TEN。是重症药疹中的最严重的类型,其死亡率高达30%以上。诱发因素与磺胺类,巴比妥类,非类固醇抗炎药,苯妥英纳,别嘌呤醇和青霉素有关。本病临床表现及发病特征为疼痛性局部红斑,很快蔓延,在红斑上发生松弛性大泡或表皮剥离。若遇轻度触碰或牵拉可导致大面积剥离,尼氏征(+)。发生大面积裸露时可伴有疲乏,寒战,肌痛和发热。病人在24~72小时内发生广泛的糜烂,包括所有粘膜(眼,口,外生殖器)。此时病情极为严重,受累皮肤类似Ⅱ度烫伤。可因液体和电解质失衡和多脏器合并症(如肺炎,胃肠道出血,肾小球肾炎,肝炎,感染)而导致死亡。对于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具有一定的争议,反对者认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增加感染,败血症,胃肠出血等并发症,支持者认为反对者的结论,来自于不充足的使用剂量,早期应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冲击治疗。于1998年Vard等成功治疗了10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联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开始被普遍应用于本病,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本病的死亡率对TEN的治疗是肯定的。近年临床上不少病例表示,大剂量激素联合球蛋白治疗重症药疹明显降低了死亡率。目前已有不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使用大剂量激素联合球蛋白治疗的研究,但成效结果尚有争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和荟萃分析,比较糖皮质激素单独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药疹临床效果,旨在得到对于比较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糖皮质激素单独及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药疹临床效果中有更精确地评价,从而对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更确切的临床依据,减少激素的用量,避免大量使用激素产生的副作用。方法:采用关键词"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或" Immunoglobulin "或"Intravenous"或"Severe drug eruption"或“TEN”以及"IVIG"全面检索截止至2015年3月,收录在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相关外文文献。采用关键词“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或“静脉注射”或“丙球”以及“重症药疹”全面检索截止至2015年3月,收录在万方数据资源、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相关中文文献。收入标准为以下:(1)患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2) TBSA(体表烧伤面积)为10~30%或30%;(3)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4)文献提供准确的数据,能够计算95%及OR值。统计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根据I2、P值进行差异性判断,如果纳入的各试验间无显著差异性,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如果纳入的各试验间差异性显著,则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以OR值和95%可信区间来评价治疗组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比对照组只糖皮质激素支持治疗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效果。采用jadad评分改良法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文献的检索过程中共初检出可能相关的文献83篇。进一步阅读标题及摘要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或重复文献共62篇(包括TEN非实验对照组、联合IVIG治疗重症药疹(无原始数据无法单独对TEN或SJS-TEN重叠进行研究)再排除7篇无法提供需要讯息的文献,选出了资料较全的14篇文献按照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高剂量(总剂量≥2.0g/kg)与低剂量(总剂量2.0g/kg)进行比较,高剂量死亡率明显低于低剂量(19.1%vs50%,P=0.02)。同样的14篇文献分为儿童组与成人组进行比对,儿童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成人组(0%vs21.6%,P=0.001)。荟萃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1篇文献,根据严格筛选后选出了13篇具有随机治疗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对照组(单独应用糖皮质澎素)进行Meta-分析。OR值为0.80,95%CI[0.52,1.25].漏斗图示无发表偏倚,P=0.33。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IVIG治疗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儿童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静脉注射 丙球 重症药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8.25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15
- 方法15-17
- 结果17-25
- 讨论25-34
- 结论34-35
- 附图35-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附件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伟丽,郑建华;药物致敏与重症药疹的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1年07期
2 李茂玉;重症药疹的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年03期
3 肖异珠,王华;儿童重症药疹22例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4年06期
4 钱奕红,罗静,陶小华;重症药疹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年04期
5 刘太华;许泽娟;张忠奎;罗陈;;重症药疹3例及救治[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2期
6 胡成;吴建华;顾军;;重症药疹24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1期
7 牛红喜;耿龙;尚英彬;徐媛媛;宋芳吉;;21例重症药疹死亡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12期
8 王秋艳;;重症药疹1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9 巫毅;王雪峰;李晓天;李雪萍;;同患两型重症药疹死亡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04期
10 唐改枝;;老年人重症药疹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筠;劳力民;;合并眼损害的重症药疹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尹光文;;重症药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李秋红;张东;;重症药疹16例护理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李虹;;重症药疹的临床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小玫;程燕;郭在培;张敏;;合并严重皮肤感染的重症药疹治疗分析[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刘君丽;;重症药疹16例的护理体会[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铁男;刘岩;;重症药疹治疗方面的感悟和思考[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忠英;;浅谈重症药疹[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安媛媛;;重症药疹的护理[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杨小英;韩宇阳;;62例儿童住院重症药疹临床回顾[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咏霞;四类药物易诱发重症药疹[N];大众卫生报;2009年
2 罗刚 马凤琴;抗生素和抗癫痫类药物诱发重症药疹比例较高[N];健康报;2006年
3 记者 乔宁;别嘌醇易致重症药疹等不良反应[N];健康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轩齐;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小筠;合并眼损害的重症药疹临床特点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峰;52例重症药疹临床回顾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于鹏;25例重症药疹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5 汪小柳;重症药疹3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6 方晓;儿童重症药疹51例临床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阮振强;48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8 祝伦;重症药疹74例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高杨;药物特异性T细胞在重症药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李惠婷;43例重症药疹治疗回顾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40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