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7与NDUFS6结合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线粒体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CD147与NDUFS6结合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线粒体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CD147 Complex Ⅰ活性 细胞凋亡 恶性黑素瘤 黄连素 NDUFS6 线粒体
【摘要】:研究背景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预后差,极易发生侵袭转移。其生长旺盛、分裂增殖速度快,并拥有肿瘤的典型特征-能量代谢异常,这其中包括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的改变。OXPHOS主要是由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完成,是细胞高效的产能过程,与肿瘤生长速度相关,并在转移性恶性黑素瘤细胞中水平升高。 CD147/Basigin (BSG)是一种高糖基化的跨膜糖蛋白,在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多种代谢活跃的细胞膜上高表达,可作为分子伴侣与其他一系列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炎症、肿瘤等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既往研究表明,CD147与恶性黑素瘤的增殖、侵袭、血管生成、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而肿瘤的侵袭转移离不开能量代谢,用siRNA技术干扰CD147的表达可通过下调细胞的糖酵解从而抑制黑素瘤的恶性行为。然而,CD147与OXPHOS的关系尚未明了。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CD147是否可与恶性黑素瘤线粒体上相关蛋白结合而影响线粒体相关功能,进而调节OXPHOS水平,参与肿瘤能量代谢。 研究目的 1.研究CD147在原位和转移性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位置; 2.探讨CD147在恶性黑素瘤细胞线粒体上的表达,进而找出其在线粒体上可能的相关结合蛋白; 3.探讨CD147是否与线粒体上相关蛋白结合而影响恶性黑素瘤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 4.探讨CD147是否通过线粒体通路对恶性黑素瘤细胞活性和凋亡产生影响。 研究方法 1.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原位恶性黑素瘤和10例转移性恶性黑素瘤中CD14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位置的差异; 2.分离A375细胞的线粒体和胞浆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D147在A375细胞线粒体上的表达; 3.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明确CD147在A375细胞线粒体上的定位; 4.采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找出CD147在线粒体上的可能结合蛋白—NDUFS6,构建了CD147-Myc和Flag-NDUFS6的质粒,并在HEK293T细胞中共转,利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法验证两者之间的结合; 5.构建了分别敲除CD147胞外Ig样结构域Ⅰ(Ig domain Ⅰ, delete34-89)、胞外Ig样结构域Ⅱ (Ig domain Ⅱ,delete105-199)、跨膜段(Transmembrane domain, delete207-230),胞内段(Cytoplasmic domain, delete231-end)及同时敲除跨膜段和胞内段(Transmembrane and Cytoplasmic domains, delete207-end)的质粒,均带有Myc-tag,利用免疫共沉淀法明确CD147与NDUFS6的结合区段,并用细胞免疫荧光共聚焦法进一步验证; 6.利用siRNA技术干扰A375细胞中CD147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验证转染的有效性,将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和干扰CD147的A375细胞分别命名为A375-siNC和A375-siCD147[或A375-siBSG); 7.利用Dipstick试剂盒检测A375-siNC和A375-siCD147细胞中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 8.用线粒体损伤药物黄连素处理A375-siNC和A375-siCD147细胞,用Alamar Blue法检测细胞活性; 9.用黄连素处理A375-siNC和A375-siCD147细胞,检测凋亡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Cleaved-PARP表达); 10.在A375-siNC和A375-siCD147细胞中过表达Bcl-2,用黄连素处理细胞,检测凋亡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Cleaved-PARP表达)。 研究结果 1.在20例标本中,黑素瘤细胞膜上均有不同程度的CD147的表达,而在2例原位癌和8例转移癌中出现明显的胞浆分布; 2.CD147在A375细胞的线粒体中有高表达,并与ATP5B在线粒体上存在共定位; 3.酵母双杂交筛选出NDUFS6可能作为CD147潜在的结合蛋白。 4.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到CD147与NDUFS6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到二者在A375细胞中有共定位; 5.用Flag抗体沉淀含不同缺失区段的CD147-Myc,检测到敲除了CD147胞外Ig样结构域I和敲除跨膜段后与NDUFS6无结合;提示这两个区段可能为二者结合部位,免疫荧光共聚焦共定位结果与之一致; 6. CD147siRNA的2个不同干扰位点分别下调了A375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25.1%和27.8%(P0.05); 7. CD147siRNA显著降低了黄连素处理后的A375细胞活性(P0.01); 8. CD147siRNA上调了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中Cleaved-PARP的表达水平,在A375-siNC和A375-siCD147细胞中加入外源性的Bcl-2可保护黄连素引起的凋亡。 结论 1.CD147在转移的恶性黑素瘤中有向胞浆转位的趋势; 2.CD147在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线粒体上与NDUFS6相互作用,影响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进而可能参与恶性黑素瘤能量代谢的OXPHOS过程;3.CD147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增强A375细胞活性,减少其凋亡。
【关键词】:CD147 Complex Ⅰ活性 细胞凋亡 恶性黑素瘤 黄连素 NDUFS6 线粒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9.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4
- 缩略语表14-16
- 前言16-18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18-36
- 1.1 试剂和耗材18-21
- 1.1.1 主要试剂18-20
- 1.1.2 主要耗材20-21
- 1.2 主要仪器21-22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22-24
- 1.4 实验方法24-35
- 1.4.1 细胞培养24-25
- 1.4.2 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25-26
- 1.4.3 线粒体与胞浆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检测蛋白水平26-27
- 1.4.4 酵母双杂交27-28
- 1.4.5 分子克隆与PCR28-32
- 1.4.6 细胞免疫荧光32-33
- 1.4.7 小干扰RNA的构建和转染33
- 1.4.8 免疫共沉淀33-34
- 1.4.9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检测34-35
- 1.4.10 细胞活力测定35
- 1.5 统计学分析35-36
- 第二章 结果36-46
- 2.1 CD147在原位和转移性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36
- 2.2 CD147在A375细胞线粒体中的表达36-37
- 2.2.1 A375细胞线粒体蛋白和胞浆蛋白中CD147的表达36-37
- 2.2.2 CD147与ATP5B在A375细胞线粒体上共定位37
- 2.3 CD147在线粒体上的可能结合蛋白的筛选与鉴定37-39
- 2.3.1 筛选CD147的可能结合蛋白37-38
- 2.3.2 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CD147和NDUFS638
- 2.3.3 免疫共沉淀验证CD147与NDUFS6的特异性结合38-39
- 2.3.4 细胞免疫荧光验证CD147与NDUFS6的共定位39
- 2.4 明确CD147与NDUFS6的结合区段39-41
- 2.4.1 将敲除了不同结构区域的CD147-Myc质粒在HEK293T细胞中与Flag-NDUFS6质粒共转,免疫共沉淀找出结合区段39-40
- 2.4.2 细胞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CD147与NDUFS6的结合区段40-41
- 2.5 CD147SIRNA对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的影响41-43
- 2.5.1 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标准曲线的制作41-42
- 2.5.2 A375细胞中用siRNA干扰CD147的表达42
- 2.5.3 CD147 siRNA对A375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的影响42-43
- 2.6 CD147sIRNA对黄连素处理的A375细胞活力的影响43-44
- 2.7 CD147sIRNA对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44-46
- 2.7.1 CD147siRNA增加了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凋亡44-45
- 2.7.2 CD147siRNA通过线粒体途径增加了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凋亡45-46
- 第三章 讨论46-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6
- 综述56-68
- 参考文献62-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tihepatocarcinoma Effect of Solanine and Its Mechanisms[J];Chinese Herbal Medicines;2012年02期
2 崔国辉;黄秀兰;周克元;;黄连及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对人鼻咽癌CNE-2Z生长的抑制作用[J];广东医学;2008年05期
3 崔国辉;黄秀兰;周克元;;小檗碱临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hizoma Coptidis by HPLC-DAD and HPLC-ESI-MS[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10年05期
5 刘鹏启;丁树哲;邵月;;P53对线粒体的能量调控与运动适应的可能机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Stella Chai;Stephanie Ma;;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microRNAs in liver cancer stem cells[J];癌症(英文版);2013年08期
7 奉夏平;曾宪远;付丽敏;唐丽娜;黄秀丽;陈清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柑橘中6种防腐保鲜剂的残留[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8期
8 蒋国燕;李瑾;施露;曹进;张献全;;RNAi沉默MACC1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8期
9 徐秋月;张艳亮;段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及其在肿瘤拷贝数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8期
10 梁冰;王們;冼磊;李琴;;广西某医院壮族肺癌患者住院情况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季宇彬;高世勇;邹翔;汲晨锋;;龙葵碱诱导HepG_2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2 季宇彬;尹立;汲晨锋;;调控细胞凋亡的线粒体因素[A];肿瘤病因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肿瘤综合诊疗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旭;Jia Zhou;Cheng-Xiang Zhang;Xiu-Ying Li;Nan Li;Rui-Jun Ju;Wan-Liang Lu;;小檗碱靶向性脂质体及其抗乳腺癌干细胞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上册,大会报告)[C];2013年
4 刘璐;;绝经后激素治疗与卵巢癌发病风险[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下册,墙报P25-P48)[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幸鼎;DRAM1通过溶酶体调节自噬和细胞凋亡[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萃;人肺鳞状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叶菊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粒子感染及其A节段编码基因转化细胞的转录本初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毅;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脂肪因子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5 章涛;hPPARs系列载体构建及其高效转染表达体系的建立[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6 周希乔;黄连素对成年鼠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7 曾其毅;脓毒症早期大鼠线粒体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8 徐乃玉;香烟烟雾与氡染毒致大鼠肺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刘招舰;小檗碱和甲基莲心碱对人成骨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耀东;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实验、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璐;耐力运动对不同月龄ICR小鼠P53/SCO1/SCO2基因表达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玉玲;黄连素抗氧化活性及其对癌细胞毒性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涛;无根藤生物碱对小鼠肝癌(H22)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萍;人参总皂苷和小檗碱对肿瘤主动性免疫逃逸机制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孙言伟;大鼠2/3体积肝脏切除诱导肝脏再生引发期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吴萍;TRAIL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的调控[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7 刘锋;小檗碱对HepG2细胞肝细胞核因子mRNA表达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吕秀秀;小檗碱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张永国;小檗碱治疗腹泻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王玲;盐酸小檗碱、右旋柠檬烯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体外联合作用评价[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01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60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