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痤疮患者皮肤紫外诱导的荧光:由表及里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6:27
本文关键词:寻常性痤疮患者皮肤紫外诱导的荧光:由表及里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荧光 皮肤微生物 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 粉刺 角栓 紫外荧光
【摘要】:背景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疾病,但其发病原因至今不明。既往研究认为痤疮丙酸杆菌(P. acnes)是痤疮的致病菌,但从未获得直接证据,并有争议。P. acnes能够分泌卟啉类物质,在长波紫外线激发下,可以发出天然的橘红色荧光(ultraviolet induced red fluorescence, UVRF)。研究已证实UVRF与P.acnes的密度呈比例相关,可用于皮肤上P.acnes的抑制效果监测。但我们偶然发现一些痤疮患者的皮损毛孔表面紫外荧光(ultraviolet induced fluorescence, UVF)并不是红色的,而正常的毛孔却是红色的。此现象与"P. acnes是痤疮的致病菌”这一假说的理论并不相符。以此现象为切入点,我们对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皮肤UVF进行了由表及里的研究,并由此继续探索痤疮相关微生物病因。目的通过下列研究确认UVRF(代表P. acnes存在的间接证据)与寻常性痤疮之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对痤疮皮损内的相关微生物研究打下基础,为最终阐明痤疮的病因、病理,乃至治愈痤疮提供帮助。1)痤疮粉刺皮损与非皮损毛孔的表面UVF分布特征,尤其是UVRF的分布;2)单个分离的粉刺角栓UVF颜色特征,与皮肤表面UVF的分布是否一致;3)皮损部位皮肤毛孔的表面UVRF与痤疮炎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验证“卟啉是导致痤疮炎症的可能机制”是否成立;4)痤疮粉刺角栓中的微生物种类观察、分离与鉴定,以初步探索痤疮粉刺角栓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情况。方法1)用体视显微镜分别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拍摄患者皮肤的长波紫外和可见光毛孔照片,统计红色和非红色UVF所在的毛孔是皮损还是非皮损,并用x2检验皮损和非皮损处的UVF颜色差别。2)随机选择患者粉刺皮损毛孔,利用粉刺针分离出粉刺皮损毛孔内的角栓,利用荧光显微镜以紫外光激发UVF,拍摄照片,对角栓的UVF色彩模式进行统计,并与表面UVF作比较。3)利用VISIA系统获取的皮肤血红素分布照片作为炎症严重程度研究样本,并利用Fireworks和ImageJ软件分离相同部位皮肤毛孔的UVF色彩,计算UVRF的密度与痤疮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4)利用一种新设计的荧光染色方法,观察角栓标本中的各种微生物形态,统计角栓中马拉色菌的检出比例,并对典型形态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1)统计了45位寻常性痤疮患者的45组痤疮皮损区域398个毛孔的紫外荧光颜色与皮损状况,86.8%的皮损毛孔UVF不是红色的,89.1%的非皮损毛孔UVF是红色的(n=398,x2=222.87,P0.01)2)从粉刺皮损中分离得到276个角栓,50.0%完全没有红色荧光,39.0%主要为非红色,11.0%以红色为主。单个角栓的UVF色彩分布与皮损毛孔表面UVF的分布一致;3)统计学检验显示UVRF与炎症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n=45,r=0.17,P0.05)4)45位志愿者新鲜标本中观察到的典型疑似微生物形态10余种,包括高亮的球状、絮团状、短棒状、梭状、白喉杆菌状、较小的卵圆状、高亮的丝状物、弯曲的长杆状等。检出高密度马拉色菌的占53.0%,检出少量马拉色菌的占9.0%,未检出马拉色菌的占38.0%,通过培养分离鉴定得到多种/株微生物。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痤疮患者皮肤紫外荧光由表及里的观察,证实:痤疮患者粉刺皮损表面和内部的紫外荧光颜色主要并不是红色的。由于毛孔处UVRF由P.acnes合成的卟啉类物质发出,且强度与P.acnes密度比例相关,根据研究中对P.acnes与UVRF的关系进行的详细考证,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痤疮粉刺皮损内P.acnes的密度可能不高甚至缺如;色彩和影像学分析显示,UVRF与痤疮患者皮肤的炎症严重程度不相关,支持前人‘'P.acnes与痤疮严重程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微生物镜检、培养观察发现痤疮皮损内有大量其它微生物存在。统计显示53.0%的患者粉刺角栓中马拉色菌十分密集;镜检观察、分离和培养鉴定显示痤疮粉刺皮损中的微生物种类是多样性的,不同的痤疮患者皮损中微生物种类有所不同,提示痤疮可能是一组与不同微生物相关的毛囊炎,而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疾病。这些微生物与痤疮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结合前人在P.acnes是否导致了痤疮上的研究与争议,本研究获得的间接证据支持"P.acnes可能不是痤疮的致病菌”这一推测。该推测挑战了123年来对痤疮微生物的研究假设。但是,需要进一步获取P.acnes在痤疮皮损中分布的直接证据,以及对其它微生物进行更全面调查,以确认包括P.acnes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在痤疮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于推动和突破痤疮的微生物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荧光 皮肤微生物 紫外诱导的红色荧光 粉刺 角栓 紫外荧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73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中文对照及缩略词表9-10
- 研究内容10
- 第一部分 绪论10-14
- 1. 背景10-12
- 2. 患者和本研究各部分调查的共用方法12-14
- 第二部分 痤疮患者皮损和非皮损毛孔的表面紫外荧光分析14-17
- 1. 引言14
- 2. 材料与方法14-16
- 3. 结果16
- 4. 小结16-17
- 第三部分 痤疮患者粉刺中分离的单个角栓UVF模式与色彩分布17-23
- 1. 引言17
- 2. 材料与方法17-18
- 3. 结果18-19
- 4. 小结19-23
- 第四部分 UVRF与痤疮患者炎症程度的关系23-31
- 1 引言23
- 2 方法和原理23-26
- 2.1 患者面部照片拍摄23
- 2.2 分析目标区域的准备23-25
- 2.3 基于红色模式照片对炎症严重程度进行评估25
- 2.4 皮肤毛孔表面荧光的分离及色彩学分析25-26
- 3 结果26-29
- 4 小结29-31
- 第五部分 寻常性痤疮患者粉刺角栓中微生物的初步观察与分离31-35
- 0. 引言31-32
- 1. 材料与方法32-33
- 2. 结果33-34
- 3. 小结34-35
- 第六部分 讨论35-50
- 第七部分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9
- 附录59-61
- 致谢61-63
- 课题综述 痤疮丙酸杆菌和痤疮:进展与悖论63-71
- 参考文献68-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云;丁大鹏;崔剑平;;冀南地区城乡青少年痤疮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年10期
2 李灿东;高碧珍;成改霞;蔡东华;张永动;;青少年寻常痤疮发病规律的流行病学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695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6955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