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食物sIgG检测的饮食干预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评价
本文关键词:依据食物sIgG检测的饮食干预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评价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31例中重度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血中96种食物sIgG水平,探讨sIgG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食物过敏诊断中的价值;并通过依据96种食物sIgG的检测结果,对3级以上的食物进行饮食干预,评价依据食物sIgG的饮食干预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病例收集:选择2014年7月~2015年2月期间皮肤科门诊就诊、年龄2~7岁符合Haniffin和Rajka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病情严重程度评分为中重度的患者,过敏原检测血清总Ig E100KU/ml和鸡蛋、牛奶、小麦sIgE均为0级并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入组对象,共31例,男性1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84±1.66岁。填写《AD临床情况登记表》和SCORAD评分表,并由家长填写生活质量调查问卷(CDLQI)。然后进行96种食物特异性sIgG检测,对牛奶、鸡蛋、小麦三种食物至少一种反应在3级以上的29例患者进行了饮食干预,最后28例完成全部访视。2.研究方法:(1)采用美国Bio Tek公司的食物sIgG检测试剂盒检测31例患者血清中96种食物sIgG水平。(2)对一种以上食物具有3级及以上反应,同时对牛奶、鸡蛋、小麦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食物具有3级及以上反应的患者根据预先制定的饮食干预流程进行随访,共观察7次。比较患者入组时、入组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SCORAD、CDQLI和6个月时的GAT评分。(3)填写8个饮食记录小册子,指导家长详细记录一日三餐和用药情况。(4)分组:根据患儿家长填写的GAT表中问题1“你有否严格地依循测试的饮食建议,戒除致敏源吗?”的结果,将患儿分为彻底改变饮食组12例(回答为1:彻底地依循测试结果改变饮食)和合理改变饮食组16例(回答为2:曾合理地尝试改变饮食)。根据问题10“总括而言,你对以戒口作为改善皮肤过敏的手段满意吗?”的结果,将患儿分为满意组18例(回答为1:觉得很好或2:觉得不错)和不满意组10例(回答为3:觉得一般或4:觉得不好),分别比较两组的SCORAD、CDLQI和GAT评分之间的差别。结果:1.96种食物sIgG抗体检测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均为阴性,29例为具有对一种或一种以上食物呈3级及以上阳性,并且表现为对牛奶、鸡蛋、小麦中的任何一种食物如呈3级及以上阳性。其中牛奶24例(77.4%)、鸡蛋27例(87.1%)、小麦1例(3.2%);同时有鸡蛋、牛奶21例(67.7%);同时有牛奶、鸡蛋、小麦1例(3.2%),只对鸡蛋5例(16.1%)或牛奶1例(3.2%)。具有3级及以上反应的食物共18种,例数由高到底依次为:鸡蛋(87.1%)牛奶(74.2%)鸭蛋(58.1%)蚝(29.1%)橙(19.4%)小麦粉(6.5%)大豆(9.7%)花生(9.7%)猕猴桃(6.5%)香草(12.9%)番茄(3.2%)杏仁(9.7%)黄瓜(9.7%)葡萄柚(9.7%)姜(9.7%)柠檬(9.7%)草莓(9.7%)笋(3.2%)。2.28例患儿饮食干预前后病情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调查评分比较:(1)SCORAD评分:与入组前(49.73±19.23)比较,入组后3个月(36.04±18.01)和6个月(21.89±9.22)时的SCORAD评分均有明显降低(F=20.884,p0.05)。(2)CDQLI评分:与入组前(13.92±2.47)比较,入组后3个月(11.17±2.31)和6个月(8.71±1.90)时的CDQLI评分均有明显降低(F=48.225,p0.05)。(3)GAT统计结果:彻底改变饮食组和合理改变饮食组、满意组和不满意组的SCORD、CDLQI及GAT评分的比较:与入组时比较,两组患者的SCORD和CDLQI评分在三个月和六个月时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两组的GAT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彻底改变饮食组和满意组的GAT评分更低。结论:在血清总Ig E不增高和食物sIgE阴性的中重度AD患儿中,鸡蛋和牛奶是检测到sIgG 3级及以上例数最多的食物;针对鸡蛋、牛奶两种食物采用的回避饮食并通过低脂、全谷物、多菜饮食替代的饮食干预模式,对A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血清检测总Ig E不增高和食物sIgE阴性的中重度AD患儿,检测血清sIgG抗体,对3级及以上阳性的食物进行回避,并科学地调整饮食对预防和治疗AD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儿童 特应性皮炎 sIgG 饮食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2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1
- 1 资料与方法11-19
- 2 结果19-40
- 3 讨论40-43
- 4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综述:食物过敏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47-65
- 参考文献59-65
- 致谢65-67
- 作者简介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芳;微生物与特应性皮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2 宁静;特应性皮炎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两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年08期
3 尤立平,刘永生,杨顶权,李燕柳;北京地区1340名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调查[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林麟;特应性皮炎的某些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4期
5 周文明,张学军;特应性皮炎的环境因素[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2期
6 张亚芹,姜兰香,孙海东,周天宇;特应性皮炎的诊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13期
7 郭恒岳;用色差计评价特应性皮炎的色泽改变[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年02期
8 田剑贞,徐丽敏;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9 Olesen A.B.;Bang K.;Juul S.;Thestrup- Pedersen K. ;惠海英;;丹麦20世纪90年代出生人群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相对稳定[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8期
10 Krathen R.A.;Hsu S.;党倩丽;;奥马佐单抗不能改善严重的成人特应性皮炎[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峰;;特应性皮炎的防治[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建红;李萍;刘建中;崔荣;冯进云;;特应性皮炎患者血中白介素17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彦希;赵鹏;;青鹏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詹庆霞;;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刘玉峰;付萌;赵小东;廖文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蔡春霞;张梅;;畅迪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姚志荣;;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申春平;邢环;马琳;;15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生活质量调查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汤建萍;树叶;张丹;曾迎红;;血清特异性IgE在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意义[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邹先彪;李蕾;;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新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 张建中;特应性皮炎该用什么药[N];健康报;2008年
2 周艳青;冷水擦洗可治特应性皮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徐述湘;特应性皮炎治疗应讲究“用药艺术”[N];中国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张洁 通讯员 周建跃 温红蕾;省妇幼征集150名特应性皮炎患者[N];湖北日报;2009年
5 哈医大一院皮肤科 郑淑云 (副主任医师) 通讯员 张新浩;家庭防治特应性皮炎[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出诊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项蕾红;特应性皮炎总反复 须分期用药[N];健康报;2012年
7 张炎;别把特应性皮炎当普通湿疹[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中国消费者报 张静波;特应性皮炎需远离激素[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9 李其林;三种病原体与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特应性皮炎要远离激素[N];健康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勇梅;培土清心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理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雍磊;淋巴免疫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莫秀梅;培土清心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多维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黄业坚;清心培土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郭亚南;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6 马蕾;特应性皮炎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丝聚合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7 李扬;中国汉族人特应性皮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迟慧彦;特应性皮炎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9 刘炽;清心培土法对特应性皮炎患者IL-2/TNF-α及其受体的影响和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吕志荣;特应性皮炎的综合高通量研究:通过OMICS手段探讨疾病的核心蛋白与生物标志物[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锡伟;特应性皮炎住院患者的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蒋增琼;中国汉族人群6个SNPs交互作用与特应性皮炎易感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光泽;玉屏风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吴威翰;莫匹罗星局部治疗激素抵抗特应性皮炎/湿疹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絮茹;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模的治疗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秀梅;甲壳质对小鼠特应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7 易红;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Tatiana Korchuganova;6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9 曾波;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实验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年
10 孟圆;依据食物sIgG检测的饮食干预在儿童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评价[D];遵义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756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75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