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LL-37对银屑病患者T细胞分泌白介素-8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14 03:39

  本文关键词:LL-37对银屑病患者T细胞分泌白介素-8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银屑病 LL- T细胞 白介素-


【摘要】:目的研究抗菌肽LL-37刺激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LL-37刺激前后健康人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8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未受LL-37刺激的T细胞不能产生IL-8;在LL-37刺激后,可见IL-8的表达升高,且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2h产生IL-8的量最多。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未受LL-37刺激的T细胞可产生少量IL-8;LL-37刺激后,可见IL-8的表达升高,8h时IL-8的产生量已经相当于正常细胞12h的产生量,12h产生量更多。结论 LL-37刺激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其产生IL-8的速度比健康人T细胞更快,剂量更大。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银屑病 LL- T细胞 白介素-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1299;8137173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分类号】:R758.63
【正文快照】: LL-37作为一种皮肤源性的阳离子抗菌肽,属于cathelicidin家族成员之一,已发现的cathelicidin家族成员约有30个,但只有cathelicidin18(18k D),即LL-37来源于人类组织。由于LL-37有37个氨基酸残基(L1LGDFFRKSKEKIGKEFKRIVQRIKDFLRNLVPRTES-37),且起始部位有两个亮氨酸(Leucine)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枫;杨清玲;;病毒巨噬细胞炎性蛋白-Ⅱ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2 Rachel MC Gillespie;Sara J Brown;;From the outside-in: Epidermal targeting as a paradigm for atopic disease therapy[J];World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5年01期

3 龚泽刚;周健;汪茜茜;;JWA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32期

4 郑焱;田琼;来宝长;董昕煜;刑立亚;李政霄;肖生祥;;银屑病素在T细胞分泌IL-8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曼;支链氨基酸调控仔猪肠道防御素表达和免疫屏障功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继东;小反刍兽疫及口蹄疫病毒抗原基因重组山羊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张勇;α-乳香酸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飞;抗菌肽LL-37对中波紫外线辐射人角质形成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福荣,陈俊卓,吕俊玲;银屑病患者的心身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8年02期

2 何焱玲,丁桂凤,李欧,范少光;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神经免疫研究进展[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李志刚;银屑病580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年03期

4 王福喜,张学军;银屑病的药物诱因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年03期

5 宋佩华,白彦平,杨顶权;不稳定性银屑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6 陶苏江,范青源,方跃明,牟贤龙,顾军,郑茂荣,谢毅,应康;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法的建立及克隆银屑病相关基因片段初探[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7 侯伟,吴勤学,陈小红,蔡秀玲,张良芬,尹跃平,邵长庚;链球菌、分支杆菌及皮肤鳞屑蛋白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8 张开明,尹兴平,周敏,尹国华,杨小英;银屑病患者皮损白介素8基因表达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9 许冰;银屑病患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10 黄熙,马圣清,涂平;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在银屑病皮损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璧;;重症银屑病的系统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亚妤;鲁盈;;银屑病相关性肾病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A];浙江省医学会2008年风湿病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付翔宇;陈宏;;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姚丹霓;吴大嵘;卢传坚;;银屑病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及应激方式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史晓蔚;王刚;刘玉峰;;银屑病的研究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郑敏;;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虹;;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的现状与展望[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成果与技术交流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治疗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高级研修班文献汇编[C];2004年

8 何弘;;银屑病皮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临床观察与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7年

9 吴梦平;;银屑病发病与难治原因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10 郑敏;;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从系统理论解读汗对银屑病防治的重要性[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记者 田雅婷;我国银屑病患者仅15%接受正规治疗[N];光明日报;2012年

3 胡雯 刘佳;“罕见突变”对银屑病的影响或有限[N];中国医药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轶南;银屑病可临床治愈[N];保健时报;2005年

5 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主任医师 欧阳恒;银屑病患者该怎么吃[N];大众卫生报;2002年

6 山东省威海市解放军404医院皮肤科 欧柏生;五类药物可加重银屑病[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让银屑病不能根治成为历史[N];河北日报;2000年

8 欧柏生;怎样减少银屑病复发[N];健康报;2004年

9 邹先彪;中西医结合治银屑病如虎添翼[N];健康报;2005年

10 召玉;银屑病能否根治?[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丽敏;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陈静;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LR9、IRF-7、IFN-αmRNA表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唐玲;银屑病患者朗格汉斯细胞异常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李波;银屑病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6 陈小红;β-溶血性链球菌、结核分支杆菌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7 孙联文;抗银屑病相关药物及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系统中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8 杨海平;银屑病激发因素的调查与防治对策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9 李铀;银屑病患者心身状态研究及新医学模式的治疗探索[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10 樊昕;白细胞介素18对银屑病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调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a;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活性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2 何君;9q33-34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3 苏湘川;银屑病患者肠粘膜通透性及病情与饮食相关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姚莎;中国汉族人银屑病伴发疾病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永翠;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詹庆霞;银屑病治疗的系统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敬;细胞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银屑病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8 孙湘兰;白细胞介素20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韩静倩;内毒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与银屑病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史晓蔚;特异性置换肽对银屑病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7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847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