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光剂量的控制和优化
本文关键词: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光剂量的控制和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鲜红斑痣 光动力治疗 光剂量控制 照光优化 病灶评估
【摘要】:光动力疗法以其高度选择性、无瘢痕褪色、疗效稳定可靠、操作安全简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s,PWS)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其临床治疗过程中仍面临众多临床操作问题,如依赖医生主观评价、手持设备操作照光、难以实现客观、准确、智能地进行疾病评价与光剂量控制等。因此,建立客观量化的疾病评估与光照治疗控制方法是实现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个性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借助计算机立体视觉系统和图像处理技术建立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与评价方案,并采用摄像机和投影仪搭建了一套三维数字化光动力治疗控制验证系统。首先,本文通过对该系统进行标定,建立了以摄像机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系的三维空间,基于格雷码编码结构光对鲜红斑痣的头部仿真模型进行三维重建,确定病灶、投影仪相对于摄像机的位置,提取了具有毫米精度的病灶三维点云,为光照治疗、光剂量优化控制及疗效评价提供了三维数字量化模型。其次,本文利用三维重建获取的视觉系统坐标转换关系,实现了投影仪仿真治疗光自动对准病灶治疗,获得了治疗光照与病灶区域的良好匹配,解决了光动力治疗光照区域的曲面控制问题;同时,根据病灶三维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病灶表面法线的加权投光方向优化算法,解决了单次光动力治疗时病灶区域接受到的光功率优化分配问题,有利于提高单次光照效率及辅助医生完成治疗规划。最后,考虑到鲜红斑痣皮损分布的非均匀性特点,本文采用超像素聚类算法对海姆泊芬临床II期的7位患者多疗程病灶图像进行精细化划分,借助患者粘贴的比色卡实现了病灶局部区域细化评级,完成了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评估,为解决光动力治疗的量效评价提供了一种量化解决方法。本文基于病灶三维数字化信息和图像导航控制为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病灶定位、投光控制和病灶评估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为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个性化、精准化治疗奠定了工程实践基础。
【关键词】:鲜红斑痣 光动力治疗 光剂量控制 照光优化 病灶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58.5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引言11-13
- 1.2 光动力疗法治疗机制13-14
- 1.3 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实践14-16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1.4.1 光动力治疗中投光方式的研究16-18
- 1.4.2 鲜红斑痣病灶评估方法的研究18-20
- 1.5 研究内容20-21
- 第2章 三维数字化投光控制系统21-27
- 2.1 系统设计21-24
- 2.1.1 研究方案21-22
- 2.1.2 系统构成22-24
- 2.2 系统实现24-26
- 2.2.1 系统功能模块24-25
- 2.2.2 系统流程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病灶三维重建27-41
- 3.1 三维重建流程27-28
- 3.2 三维重建系统28-34
- 3.2.1 实验系统28
- 3.2.2 摄像机-投影仪视觉系统标定28-31
- 3.2.3 实验系统标定结果31-34
- 3.3 格雷码编码结构光三维重建34-38
- 3.3.1 格雷码编码解码原理34-36
- 3.3.2 三维点云坐标计算36-38
- 3.4 实验结果38-40
- 3.4.1 三维重建和精度分析38-39
- 3.4.2 病灶三维点云提取39-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治疗光照的优化41-56
- 4.1 投光方向的控制41-44
- 4.1.1 投影仪对准照光41-42
- 4.1.2 投光方向优化流程42-44
- 4.2 病灶点云处理44-48
- 4.2.1 病灶点云预处理44-46
- 4.2.2 病灶表面法向量46-48
- 4.2.3 病灶治疗单元48
- 4.3 投光方向的优化48-51
- 4.3.1 照光分布评估值49
- 4.3.2 优化函数49
- 4.3.3 投影仪位置更新49-51
- 4.4 实验结果51-55
- 4.4.1 照光方向优化51-52
- 4.4.2 优化结果分析52-54
- 4.4.3 优化后调制照光54-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第5章 病灶评估56-76
- 5.1 病灶评估方案56-57
- 5.2 超像素分割57-62
- 5.2.1 超像素聚类算法57-58
- 5.2.2 颜色空间选择58-59
- 5.2.3 病灶图像分割59-62
- 5.3 病灶区域提取和分析62-66
- 5.4 病灶客观评估66-75
- 5.4.1 病灶级别评定66-69
- 5.4.2 病灶疗效评估69-75
- 5.5 本章小结75-76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6-78
- 6.1 总结76
- 6.2 展望76-78
- 参考文献78-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83-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华;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及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孟德华,刘希华,田洪英,李宝玲,李冬梅;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幼儿鲜红斑痣216例[J];中国基层医药;2003年01期
3 谭军,吴东辉,钟茜,罗明灿;可调脉宽532nm激光治疗260例鲜红斑痣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05年03期
4 Lanigan S.W. ,Taibjee S.M. ,田中伟;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最新进展[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5 赵友全;王亚利;范世福;张丽;顾瑛;;鲜红斑痣光谱测定系统与临床实验[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6期
6 赵士勇;;用于鲜红斑痣诊断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7 陈抗;陈勇军;刘巧;翟培明;;泵浦式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161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8期
8 苑凯华;;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9 陈军庞,周茂恒,王月华,邵玉兰,傅采芝,崔健力,郭鲁申;铜蒸气激光治疗鲜红斑痣[J];中国激光;1989年12期
10 顾锡荣;吴溯帆;王红叶;石杭燕;宋琳;张志民;王泽长;;溴化亚铜激光治疗鲜红斑痣[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霜雪;陈抗;陈勇军;;泵浦式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161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钱辉;潘展砚;卢忠;项蕾红;;鲜红斑痣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冯微;;鲜红斑痣的治疗选择[A];2013年全国激光医学学术联合会议暨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整形美容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唐正喜;孙娜娜;;鲜红斑痣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宋为民;陈量;许爱娥;金宪强;;VPW532nm HELP-G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和病理分析[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金式伦;唐孟飞;朱卫星;方向东;;铜蒸汽激光治疗鲜红斑痣临床疗效报告[A];2006年浙江省整形外科与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唐明俊;;报道家族遗传性鲜红斑痣六例[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智勇;赵启明;陆海山;郭剑;;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观察[A];2009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黄乃艳;顾瑛;刘凡光;程刚;钟秋海;;光动力作用下鲜红斑痣血管中单态氧产量的数学模型分析[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智勇;赵启明;陆海山;郭剑;;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观察[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幼子;“鲜红斑痣”顽症被攻克[N];文汇报;2008年
2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主任 陈国璋教授;激光助美容之鲜红班痣[N];保健时报;2005年
3 记者 陆叶清 通讯员 陈祖亮 吴莹琛;激光治疗“鲜红斑痣”不留瘢痕[N];上海科技报;2010年
4 程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皮肤科医生;宝宝得了红胎记怎么办?[N];文汇报;2014年
5 张献怀 雷永升;三0四医院应用激光新技术整形[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勤;鲜红斑痣激光疗效测评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2 钱辉;共聚焦显微镜在鲜红斑痣激光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D];复旦大学;2013年
3 李光;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李若虹;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黄乃艳;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刘盛秀;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璇;鲜红斑痣治疗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及实现[D];苏州大学;2015年
2 张倩;金丝桃素光动力对鲜红斑痣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史纹豪;848例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患者的回顾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4 张凤娟;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光剂量的控制和优化[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曹梁;不同颜色分型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形态学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吕岳华;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前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姜延祺;强脉冲光治疗鲜红斑痣的能量分布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廖小华;反射光谱与荧光光谱技术在鲜红斑痣光动力诊疗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桃花;光动力疗法与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面部鲜红斑痣的疗效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王月云;鲜红斑痣皮肤的光学模型及其蒙特卡罗模拟[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2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93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