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肿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表皮肿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 小干扰RNA(siRNA) 人皮肤鳞癌细胞A431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 血管内皮细胞
【摘要】:第一部分表皮肿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实验目的: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在人类皮肤恶性肿瘤中是最常见的,其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发展过程从无血管缓慢生长逐渐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的增长,当血液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肿瘤生长发育的需要时,将导致肿瘤内部缺氧,从而引起一系列促进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来诱导肿瘤产生新的血管的形成。肿瘤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液营养的供应,而新生血管的生成将保证肿瘤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导致肿瘤得以迅速生长并可对周围组织浸润、侵袭和发生远处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α)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项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及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科及皮肤病理研究室2010年1月-2014年12月存档皮肤癌组织蜡块,BCC 56例,cSCC46例,共102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1例,年龄中位数为58(26-90)岁。选择同一时期采集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40例做为对照,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中位数为44(20-68)岁。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均无合并重要脏器疾病史,无放疗及化疗等治疗病史。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材部位分别来自头面部、躯干、四肢及会阴等部位,应用即用型快速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56例皮肤BCC、46例cSCC和40例采集的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中的HIF-1α和VEGF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和Scheffe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对不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进行分析,α=0.05作为显著性水准,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 VEGF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细胞的胞质中,部分血管的内皮细胞、外毛根鞘细胞也可见到弱表达,新生血管旁的肿瘤细胞可见到高度表达。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中,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3.93%(19/56);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39%(31/46);在正常皮肤中,VEGF蛋白表达率为12.50%(5/40)。与正常皮肤相比,在BCC和cSCC中VEGF呈现明显的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VEGF的表达在cSCC中又明显高于BCC(P0.05)。2HIF-1α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肿瘤细胞胞浆中,也可偶见于胞核着色,在肿瘤坏死区域的周边也可见到阳性细胞,在部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也可见到阳性着色。正常皮肤则呈现阴性表达。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8.32%(27/56);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2.60%(38/46);在正常皮肤中,HIF-1α蛋白无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较,在BCC和cSCC中,HIF-1α呈现明显的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BCC与cSCC中,VEGF阳性病例中有5例HIF-1α呈现阴性;HIF-1α阳性病例中有20例VEGF呈现阴性,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s=0.536,P0.05)。研究结论: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与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VEGF和HIF-1 α高表达,表明两者通过促进皮肤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来促进BCC与cSCC的生长、浸润或向远处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VEGF表达和HIF-1α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在促进BCC与cSCC的生长发展、浸润或转移中发挥协同作用。第二部分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小干扰RNA对皮肤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影响实验目的:大多数研究表明,HIF-1α调控着缺氧诱导表达的多种基因如血管生成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的生成,因而可将其作为缺氧的固有标志并且可为肿瘤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检测手段。前期实验研究中发现,在BCC和cSCC组织中,HIF-1α及其下游的靶基因VEGF的表达均是增高的,HIF-1α在VEGF启动子上的位点与其结合,从而启动VEGF的转录和表达,从而使肿瘤细胞适应缺氧环境。在BCC和cSCC中,VEGF与HIF-1α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和细胞的增殖。目前,对于BCC和cSCC的治疗,仍以手术方法为主,不适合手术或者有远处转移者可行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虽能有效消灭肿瘤细胞,但很难实现精准的靶向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导致很多正常细胞死亡,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先前的研究提示了缺氧机制可能参与了BCC和cSCC的发生和发展。鉴于HIF-1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以HIF-1α为靶点的肿瘤生物治疗方法,抑制肿瘤细胞HIF-1α基因的表达,阻断肿瘤细胞缺氧信号的传递等治疗方法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而针对HIF-1α靶基因的RNAi (RNA interference, RNAi)方法可以使其结构域失活或者抑制HIF-1α基因的表达,从而阻断HIF-1α的生物学作用,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恶性肿瘤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实验研究目的是通过RNAi方法抑制HIF-1α基因表达,并探讨HIF-1α-siRNA对皮肤肿瘤细胞中HIF-1α mRNA和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方法:采用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计软件,根据siRNA的设计原则,构建目的基因的si RNA和阴性对照NC(Negative Control),其序列由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构建针对HIF-1α的特异性小干扰RNA,同时构建转染阴性对照组,采用瞬时转染人皮肤鳞癌细胞A431细胞,在低氧状态下培养3天,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采用RT-q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IF-1α mRNA和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凝胶分析软件分析条带光密度值,计算RT-qPCR实验结果,采用凝胶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目的蛋白与内参β-actin条带灰度值,表达Western Blot实验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两个样本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作为显著性水准,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 RT-q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HIF-1α-siRNA皮肤肿瘤细胞低氧培养后,与空转染对照相比,siRNA-1、siRNA-2和siRNA-3对HIF-1 a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P0.05)。2RT-qPCR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转染HIF-1α-siRNA组与空转染对照组、阴性转染siRNA对照组相比,低氧培养人皮肤鳞癌细胞A431细胞中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通过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HIF-1α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低氧条件下皮肤鳞癌细胞与血管发生相关基因VEGF表达的上调机制,导致VEGF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著下调,这也证明了HIF-1α是通过转录激活途径参与低氧诱导皮肤鳞癌细胞VEGF的生成,从而刺激肿瘤新的血管形成。下调低氧条件下培养皮肤鳞癌A431细胞中HIF-1α基因的表达,可明显抑制VEG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由此可见,低氧状态下皮肤鳞癌A431细胞中VEGF的表达受HIF-1α调控。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BCC)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 小干扰RNA(siRNA) 人皮肤鳞癌细胞A431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 α)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9.5
【目录】: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6
- 符号说明16-18
- 前言18-26
- 第一部分:表皮肿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26-40
- 研究背景26-27
- 实验材料与方法27-30
- 实验结果30-34
- 讨论34-39
- 结论39-40
- 第二部分:缺氧诱导因子-1α小干扰RNA对皮肤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影响40-58
- 研究背景40-42
- 实验材料与方法42-51
- 实验结果51-53
- 讨论53-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6
- 致谢66-6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7-68
- 附文168-87
- 附文287-96
- 附表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琼梅;护理程序在肿瘤晚期病人临终关怀中的实施[J];海南医学;2003年05期
2 于启海,陈剑平,郭宗远,范丽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与诊治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2004年32期
3 刘小立;;肿瘤患者的康复与姑息治疗[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年04期
4 李媚凤;;肿瘤晚期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23期
5 王柳;;肿瘤晚期患者难免性压疮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6 王萍;;肿瘤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J];吉林医学;2012年13期
7 白雪;;肿瘤晚期患者难免性压疮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25期
8 叶继玲;;肿瘤晚期病人的心理干预[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年19期
9 张桂兰;钱果;;浅谈亲情干预对肿瘤晚期患者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7期
10 王振昌;曹铁臣;罗建华;;肿瘤死亡373例分析[J];吉林医学;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翔;;老年病人肿瘤晚期的护理体会[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苏宜;秦叔逵;李伟;王琳;李惠翔;田薇薇;杨吉龙;李海峰;;双聚焦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A];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2)——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素芳;;肿瘤晚期患者的人文关怀及优质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魏少忠;;肿瘤营养相关问题[A];第23届湖北省肿瘤学术大会会议资料[C];2013年
5 刘军;陈继;米慧琼;;居家肿瘤晚期患者的心理护理[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王建意;;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晚期病房中的应用[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胡海寺;李彩红;李琪;袁媛;;芬太尼透皮贴(多瑞吉)用于肿瘤晚期镇痛效果观察及护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红梅;孟利霞;;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护理[A];2011年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9 陈俊春;杨剑霞;;老年肿瘤晚期患者应用静脉导管治疗体腔积液的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黄金昶;;对肿瘤中医辨证论治的补充认识[A];2009年首届全国中西医肿瘤博士及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小玲;肿瘤患者治疗有生路[N];中国老年报;2008年
2 本期指导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肿瘤外科教授 高解春 记者 杨春霞 通讯员 吴琳;肿瘤也是小儿常见病[N];医药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谭嘉;医生眼中的癌症治疗[N];健康报;2014年
4 柴玉;给肿瘤患者一个温暖的家[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实习记者 王华锋;浙江用“肝后血管重建术”切除晚期腹膜肿瘤[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杨静 李颖辉 李钟真 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辨治非脏器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指导专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何裕民 教授 记者 符蓉;给癌患家属的三个建议[N];医药导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但细水;顺应发展 做大做强肿瘤大专科[N];九江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吴若琪;肿瘤患者,这样看病更高效[N];中国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平平;肿瘤相关炎症细胞的促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聂小娟;表皮肿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雷章;髓源抑制性细胞与肥大细胞向肿瘤趋化的分子机制与促瘤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郭强;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游颜杰;靶向性重组Tum-5基因对肿瘤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顾炎;肿瘤驯化的B淋巴细胞通过分泌病理性抗体促进乳腺癌转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刘琦;mRECIST标准在评估原发性肝癌治疗疗效肿瘤活性的临床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华慧;节律基因mPeriod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体内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张鹏;肿瘤细胞裂解物联合西咪替丁或MHSP65对Lewis肺癌的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熊兰;陡脉冲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管娜;肿瘤患儿营养状况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2 赵铁健;内源性一氧化氮与肿瘤关系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周蓓;肿瘤康胶囊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增效减毒的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林伟锋;青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5 赵艳梅;恶性肿瘤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的测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6 孙超;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7 孙静阳;结、直肠癌P53、C-erbB-2、Pgp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8 秦捷;邻近肾脏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D];首都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7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98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