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皮肤病论文 >

斑秃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22:42

  本文关键词:斑秃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斑秃 遗传学 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摘要】:目的研究国外斑秃人群已发现的易感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斑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36例斑秃患者和1 840例对照者,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对国外报道的斑秃易感基因位点[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验证,用Plink 1.07软件对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CTLA4基因上rs3087243(P=0.041,OR=1.18,95%CI=1.01~1.38),经Bonferroni校正后无显著相关性(Pc=0.697),其余16个位点(TLR1、DMBT1、CHIT1、GBP4、CIITA、IL31RA、CD96、INPPL1、MASP2、IL-13、KIAA0350、PTPN22、SPATA5、TRAF1/C5、IL1A、IL2R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发病年龄20岁与≤20岁两组之间比较,TRAF1基因中rs2416808位点(P=0.0184,OR=1.35,95%CI=1.05~1.74);轻型与重型斑秃、有无家族史,等位基因频率在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外报道的17个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的斑秃没有显著相关性,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较大的斑秃样本中进行。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关键词】斑秃 遗传学 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171493)
【分类号】:R758.71
【正文快照】: 2015-03-16接收斑秃在国外报道的患病率为0.1%~0.2%,各个年龄阶段中的男性和女性均可以发病。根据斑秃的临床表现形式可以将斑秃分为局限性脱发、全秃和普秃。尽管斑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1]表明遗传构成斑秃易感性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如感染和心理压力也可能在斑秃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廖洪;张林;陈鹏;蒲燕;吴毅;李曾;肖英明;杨盛柯;;白细胞介素1A基因3′-UTR插入/缺失多态与中国汉族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6期

2 Juliany L Estefan;Juliana C Oliveira;Eliane D Abad;Simone B Saintive;Luis Cristóv?o MS Porto;Marcia Ribeiro;;HLA antigens in individuals with down syndrome and alopecia areata[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4年10期

3 李艳文;孔庆云;;185例斑秃患者流行病学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年10期

4 曹慧;杨雨清;李水凤;戚世玲;张小婷;杨建;章星琪;;斑秃的皮肤镜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管海宏;CD200在重症斑秃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毛囊上的表达及意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荆月藜;斑秃患者外周血IL-17~+T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意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王贺朋;脐血多能干细胞对重症斑秃的临床治疗及相关免疫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3 陈哲;慢性温和非预期性应激诱导C3H/HeJ鼠皮肤组织免疫紊乱和细胞凋亡[D];苏州大学;2014年

4 王琦;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D];青岛大学;2014年

5 缪盈;中国人群中IL2RA基因多态性与斑秃的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爽,樊东升,张华纲,王晓飞,张俊,傅瑜,康德;中国汉族人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2 平洁,汪晖,黄敏;中国汉族人群hGSTA1基因C-69T多态性分析[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3 刘卓;张永伟;冯起平;李云峰;吴国栋;左瑾;肖新华;方福德;;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30个候选基因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宋宝;刘杰;宋现让;谢丽;吕丽燕;郑燕;;中国汉族人群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09期

5 王福生,金磊,雷周云,施红,洪卫国,徐东平,施明,蒋建东,汪悦,张冰,刘明旭,李跃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6 付良青,黄丰,吴德政,郭军华;中国汉族人群不同性别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比较[J];药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徐张巍,梅俏,许建明,胡乃中,胡咏梅;中国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周丹;张印则;庄乃保;孔令魁;;2458名中国汉族人类HPA-1~6、1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2年04期

9 邵华,左武,李艳,廖声荣,张晓炜,王宗和;中国汉族人群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吴敏良,吴晓虹,陈枢青;细胞色素P450 2C19在中国汉族人群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爽;樊东升;张华纲;王晓飞;张俊;傅瑜;康德;;中国汉族人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周晶;王邦康;吕婴;沈岩;陈育才;;中国汉族人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SNPs与颅面形态的相关性[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吴宝玉;杨森;张学军;;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验证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韩学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相关分析[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魏天莉;吴国光;苏宇清;邓志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分泌型基因的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6 孔芳;李萍;王立;章丽娜;师天燕;李永哲;张奉春;;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候选基因研究[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苗青;肖婧;孙琳;焦伟伟;申阿东;;中国汉族人群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50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代谢表型分布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8 陈国林;王伟;许振华;朱冰;聂晚频;周淦;周宏灏;;中国汉族人群中组胺N-甲基转移酶表型与基因型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陈国林;王伟;许振华;朱冰;聂晚频;周淦;周宏灏;;中国汉族人群中组胺N-甲基转移酶表型与基因型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10 严华成;石磊;李健;黄牧坤;曾晓晖;张营;关慧;赵树进;;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A];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许琦敏;发现首个汉族冠心病基因“弱点”[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伟;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遗传标记鉴定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2 卫玲;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易感基因位点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邢泽宇;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的易感基因位点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4 李超;基于中国汉族人群的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舒畅;中国汉族人群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硬化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孔芳;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候选基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田朝伟;中国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1年

8 胡松;中国汉族CHC患者病程及对规范化治疗反应性与KIR2DL2基因相关性的群体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郑杰;BSG和CKI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施妍;法医毒理学中药物代谢与中国汉族人群CYP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权威;基于通路分析的中国汉族人群身高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玲玲;中国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郑红霞;MC1R基因多态与皮肤颜色等表型特征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关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晓庆;中国藏、汉人群UGT1A1多态性比较分析及汉族人群UGT1A9,1A7,,1A1多态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5 肖苏妹;骨几何结构的种族差异及其遗传决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石淑亚;药代动力学相关基因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寿命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7 曾艺;中国汉族人群中高亲和度lgE受体β链(FcεRI-β)基因突变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8 鲍晓晶;KIR受体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在异基因无关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1年

9 鲁彪;IGF-1基因5’端一功能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刘熔增;中国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M多态性研究及其与强直性脊柱炎(AS)疾病关联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6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996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