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3 10:39
本文关键词: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临床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肢体抖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狭窄 低灌注
【摘要】:研究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血供不足而引发的一过性神经功能缺陷。通常其临床症状大多在60分钟之内减轻或者消失,最多不长于24小时。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栓塞两种类型,根据累及供血部位的不同划分成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而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S-TI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内动脉系统TIA,临床上较为少见,以连续几秒或者几分钟的发作性单侧或双侧肢体不自主抖动为特点。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阶段较为公认的是低灌注理论。通常LS-TIA患者不自主运动的肢体对侧脑动脉存在较重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国外报道的病例中以颈内动脉的颅外段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最为常见,而中国人群的肢体抖动发作可能更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等颅内部分的异常。由于供应各脑区血液循环的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会使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体位改变(如由卧位至坐位或立位)、颈部过度伸屈、不恰当降压、过度换气等因素的诱发下,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致脑灌注降低而使肢体不自主抖动发生。现国内外对LS-TIA的报道日渐增多,其研究涉及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责任血管、影响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等方面,但因为该病极其易于与局灶性癫痫发作、锥体外系疾病等相混淆而导致误诊,使得该病患者尽早接受脑血管评估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几率降低,故大大增加了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研究目的探索LS-TIA的发病机制、症状特征、病变血管情况及诊治手段等,使临床医师对该病的了解更为深入,及时完善相关脑血管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尽早进行干预防止脑梗死的发生。研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间以阵发性肢体不自主运动为症状,不能诊断为其他类型发作而确诊为LS-TIA的病人6名。对其临床特征、相关辅助检查及治疗与预后展开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男患者3例,女患者3例)。发病年龄52-84岁,平均64.67岁。5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不自主运动,1例以轻瘫伴发发作性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其中3例症状出现在单侧上肢,2例症状同时出现在单侧上下肢,1例先出现在左侧下肢后进展至左侧上下肢。6例发作时间持续在0.5-10分钟/次不等,发作次数为1-6次/天不等,均不伴有意识障碍,无面部和躯干的不自主抖动。6例患者均伴有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TIA等)。5例在特定诱因下出现症状,1例无显著的诱发因素。6例患者进行血管评估均提示存在抖动肢体对侧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波。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及个体化的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后,6例患者的肢体抖动均得到控制。在随访期间1例患者药物治疗后仍有肢体抖动发生,但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调整用药后症状得到控制,其余5例均未再有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LS-TIA是特殊且不常见的TIA类型之一,多数患者存在症状出现对侧的颅内或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该病若不及时干预则进展为为缺血性脑梗死的几率较大。尽早完善脑血管评估并及时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或血管重建是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肢体抖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狭窄 低灌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4
- 资料与方法14-17
- 结果17-19
- 讨论19-25
- 结论25-26
- 附图表26-30
- 参考文献30-35
- 文献综述35-46
- S每嘉南,
本文编号:1024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0243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