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与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变化相关性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22:20
本文关键词:超声波与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变化相关性的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循环 彩色超声多普勒 超声波 血流加速度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后循环缺血的机制为大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引起的低灌注、血栓的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椎动脉后,我们发现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延长,即从收缩期开始到形成最大峰值血流速度时间延长。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在应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配合超声波的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单纯应用常规药物有显著提高。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新陈代谢、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组织营养和血液循环。从治疗效果来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减轻或消失。治疗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发现,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也相应缩短,因此我们认为超声波治疗和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延长有很高的相关性。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继续深入探讨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超声波治疗对椎动脉血流加速度的效果,为临床的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比分析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流与预后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5月入住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后循环缺血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46~75岁,平均62.47±6.82岁。根据随机分配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组)和对照组50例(单纯基础药物治疗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实验。实验由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监督管理。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约50例。实验组给予超声波治疗联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基础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无差异。超声波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内科护理人员使用超声波血管治疗仪在椎动脉体表的投影区,用超声耦合剂为接触剂,2次/日,每次20分钟,连续14天。基础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肌氨肽苷、疏血通和低分子肝素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收缩期末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和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并记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超声医师,进行椎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探头频率10 MHz,患者取仰卧位,颈后稍垫高,使头略向上仰。测量椎动脉颈段颈2~颈4横突间隙的椎骨段内径、收缩期末,舒张期末和平均峰血流速度、血流加速度时间。治疗疗程满14天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后续基础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指标:(1)椎动脉的峰时正常值为: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小于120ms。椎动脉血流加速度大于120ms为峰时延长。治疗有效:峰时延长时间缩短或恢复到正常值;(2)治疗前后收缩期末,舒张期末和平均峰血流速度;(3)住院时间;(4)眩晕评分,ADL评分;(5)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总计纳入实验组(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仪治疗组)及对照组(单纯基础药物治疗组)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2.47±6.82岁,男性56例,女性44例。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以眩晕(70例)、恶心/呕吐(51例)、眼球运动异常(30例)、肢体无力(40例)、吞咽困难(46例)、跌倒发作(16例)和共济失调(3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平均年龄、性别、发病病程和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双侧椎动脉收缩期末血液流速和舒张期末血液流速较治疗前明显加快(t=3.41~6.96,P0.01);实验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血液流速加快(t=2.57,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流加速度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t=18.16,P0.01)。治疗后,实验组双侧椎动脉收缩末期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t=2.79~5.42,P0.01)。实验组平均峰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t=2.94,P0.01)。实验组双侧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t=17.72,P0.01)。实验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评分(t=9.48,P0.01);实验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t=7.10,P0.01)。GCS预后评分,对照组较实验组差(t=2.31,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2.44,P0.05)。结论: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对比单纯使用基础药物治疗的患者椎动脉血流情况。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椎动脉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和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患者,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明显缩短。实验组患者临床预后ADL评分和住院时间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促进后循环缺血改善;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可缩短椎动脉血流加速度时间,使椎动脉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增加;基础药物联合超声波治疗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冬果;韩松;刘翠英;李俊发;;低氧预适应和大脑中动脉阻塞小鼠脑内差异microRNAs鉴定[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3年05期
2 吴子明;张素珍;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及神经耳科的对策[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年01期
3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4 佟韫如,崔勇,孙雨时,崔俊彪;超声波治疗脑血管病的初步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年03期
,本文编号:1173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731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