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抗癫痫药物治疗转归

发布时间:2017-11-17 04:08

  本文关键词: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抗癫痫药物治疗转归


  更多相关文章: 脑卒中 癫痫 脑电图 抗癫痫药物 治疗


【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AEDs)的治疗转归,并分析患者癫痫发作的再发诱因及死亡原因,以期指导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防治,为临床医师高效地管理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并筛选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及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卒中后癫痫患者,依据患者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点,分为早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周痫性发作者)和晚发性癫痫组(脑卒中2周后首发痫性发作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按照相应标准,将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一:回顾性研究,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脑卒中的部位、类型、危险因素等相关的临床资料及癫痫发作相关的临床资料,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痫性发作的类型、脑卒中类型、相关的病变部位、痫性发作与卒中的危险因素的关系、脑电图表现特点。研究二: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的方式,研究AEDs治疗转归及死亡患者的病死原因。纳入癫痫的病程≥6个月及接受AEDs治疗的疗程≥6个月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服用AEDs的疗效、药物种类及数量,分析癫痫再发的诱发因素。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1.纳入卒中后癫痫者133例,其中早发性癫痫组(ES)54例,晚发性癫痫组(LS)79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组首次癫痫发作时间≤24小时者占51.8%,24小时~48小时者占20.4%,2天~14天者占27.8%;LS组首次癫痫发作于卒中后6月~2年者占57.0%。2.两组卒中后癫痫的类型与脑卒中类型无关(c2=1.313,P0.05)。3.ES与LS两组相关的脑部病变部位分布:皮层81例(60.9%)、皮层下37例(27.8%)、丘脑9例(6.8%)及其它部位6例(4.5%)。ES组与LS组比较,病变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84,P0.05)。4.ES组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居多,占57.4%;LS组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占64.6%。5.ES组与LS组比较,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ES组与LS组比较,长程视频脑电图(LVEEG)和常规脑电图(REEG)的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EG与REEG比较,LVEEG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的检出率高于REEG(c2=4.212,7.774,P0.05)。研究二:1.纳入癫痫的病程及AEDs治疗的疗程均≥6个月的患者80例,ES组29例,LS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癫痫的病程、抗癫痫药物治疗的疗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S组经AEDs治疗后无发作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3.2%、94.7%,均高于LS组(P0.05)。3.两组AEDs治疗有效的患者共57例,使用单药治疗的比例ES组为92.3%,LS组为8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15,P0.05)。4.再发癫痫患者有明确诱因者占70.0%,主要为发热、服药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再发卒中等;无明确诱因者占30.0%。5.卒中后癫痫患者133例中,死亡17例,死亡原因有肺感染、呼吸衰竭、冠心病、再发脑卒中、脑疝、窒息、摔倒等意外原因和原因不明。结论1.早发性癫痫的主要发作形式为部分性发作,晚发性癫痫则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卒中后癫痫LVEEG的癫痫样放电波检出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皮层、皮层下卒中容易合并癫痫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应警惕癫痫反复发作。2.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者,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好;卒中后首次痫性发作后出现再次发作,建议长期规律服用AEDs治疗,并尽量避免发热、感染、再次脑卒中及全身疾病等再发诱因。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2.1;R7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陈培顺;;卒中后癫痫发作[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年02期

2 马宏辰,韩利红,杨肖红;卒中后癫痫32例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刘友诚,杜春莲;青壮年卒中后癫痫89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1期

4 王黎萍,孙新芳;卒中后癫痫[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9期

5 李青,刘迎春,郎英姿;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李晓玲,王正强,王毅,于辛;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6期

7 闫俊杰,曹丽华,崔志堂,李艳,刘杰;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附106例临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年01期

8 蔡麟;卒中后癫痫发作1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5期

9 刘建梅;赵利红;;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陈鑫;孙宏利;;卒中后癫痫128例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远桂;林华;;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白宇;;大剂量醒脑静在卒中后癫痫中的临床应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3 陈子希;陈怀红;;卒中后癫痫36例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老年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国际自由基/炎症与循证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黄远桂;林华;;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邓宗光;吴良瑾;;小剂量艾司唑伦治疗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鲍哲;;卒中后癫痫9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胡智伟;;卒中后癫痫67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智伟;;卒中后癫痫67例临床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婷;孙冰;朱国行;洪震;;卒中后癫痫发作的脑电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肖小华;吴萍;苏曼;杨春水;陈实;司徒洁;陈婷;韩曼夫;;40例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的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西;新生神经元异常融入齿状回神经环路介导卒中后癫痫发生[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韶蕊;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抗癫痫药物治疗转归[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2 张艳丽;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张青娜;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4 臧婷臻;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崔晋静;脑电图评价卒中后癫痫预后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倩;卒中后癫痫发作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4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194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5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