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04:00
本文关键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分辨率磁共振 缺血性卒中 中国卒中亚型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分布
【摘要】:目的1本研究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管壁进行成像,观察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分布特点,探讨HRMRI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的应用价值。2不同象限分布的斑块与中国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type,CISS亚型)的相关性。3探讨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MCA斑块分布的影响,以及通过与无斑块组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内二科住院治疗,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证实为初发脑梗死的患者37例,患者入院后分别行HRMRI检查,先进行3D-TOF MRA扫描锁定目标血管,依次对狭窄段血管进行梯度回波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三个序列的扫描。同时收集患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线信息。按照HRMRI扫描图像提供的血管管壁信息判定大脑中动脉斑块分布,将患者分为上壁组,下壁组,腹侧组和背侧组,探讨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的影响,比较分布于不同象限的斑块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病机制的差异。结果1所有入组患者MCA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2本实验共入选患者37例,其中1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纳入27例。上壁斑块占25.93%(7例),背侧斑块占11.11%(3例),下壁斑块占25.93%(7例)腹侧斑块37.4%(10例),斑块以动脉腹侧多见。3在四组病人中,上壁组穿支病变率为85.9%(6例),背侧组穿支变病率为100%(3例),下壁组穿支病变率为14.3%(1例),腹侧组穿支病变率为0%(0例),差异有显著差异性(P0.001)。4在四组病人中,上壁组男性7例,女性0例;下壁组男性5例,女性2例;腹侧组男性9例,女性1例,背侧组男性0例,女性3例,卡方值为13.528,P值为0.004,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5在四组病人之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无显著性差异。6单因素分析:性别因素,卡方值为7.695,P值为0.006,P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不同性别间有差异。吸烟因素,卡方值为9.369,P值为0.002,P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吸烟有明显相关性。饮酒因素,卡方值为4.995,P值为0.025,P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饮酒有相关性。肥胖因素,卡方值为14.244,P0.001,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肥胖有明显相关性。血压因素,卡方值为14.244,P0.001,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性。血脂因素,卡方值为3.881,P值为0.049,P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脂有明显相关性。血糖因素,卡方值为9.871,P值为0.002,P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脂有相关性。血同型半胱氨酸因素,卡方值为8.759,P值为0.003,P0.05,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说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有明显相关性。结论1 HRMRI能够对血管壁进行成像,在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同时,能够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物学信息。2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腹侧,即穿支血管的对侧,而背侧即穿支动脉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少见。3不同象限分布的斑块引起缺血性事件的机制不同,上壁斑块和背侧斑块更容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而引起缺血性事件。4不同性别之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存在差异,男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腹侧,而女性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背侧即穿支动脉开口侧。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对斑块的分布无明显影响。6吸烟、肥胖、性别、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建平;霍勇;刘平;秦献辉;关德明;葛均波;胡健;王燕妮;张馥敏;毛广运;徐希平;;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2 陈永福;王绿娅;吕树铮;秦彦文;;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121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133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