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首次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后循环首次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后循环卒中 卒中严重程度 卒中量表 病灶部位 临床转归
【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PC)首次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以及3个月时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60例PC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血管成像(CTA或MRA)检查。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根据基线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重度卒中(MTSS)组(NIHSS评分5分)和轻度卒中(MS)组(NIHSS评分≤5分)。对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共患疾病、首次血液学检验数据(包括WBC计数、hs-CRP水平、血糖水平、ESR和纤维蛋白原)、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的进展情况、病因以及影像学显示的病灶特点(近端区域、中间区域、远端区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ankin修订量表(mRS)对所有患者3个月时的转归进行评估,mRS评分为3-6分判定为预后不良。结果在60例PC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中,MTSS组患者14例,MS组患者46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进行性缺损情况、病因、病灶特点及预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SS与构音障碍(OR=24.73,P=0.006)、中间区域(OR=17.61,P=0.002)、肢体无力(OR=19.23,P=0.043)和吞咽困难(OR=4.37,P=0.031)独立相关;与PC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时mRS评分为3-6分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为MTSS (OR=8.23,P=0.003)和构音障碍(OR=7.25,P=0.006)。结论临床上可以根据基线NIHSS评分将PC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初步分为两类,这种分类有助于预测患者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敏,王荪;缺血性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2 韦英秀;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抗栓和抗高血压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5期
3 刘鸣;研究硕果累累 临床有证可循——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大有可为[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4 张仁良,刘新峰;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5 袁恩庆,王馥;如何预防缺血性卒中[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05期
6 曲东锋;消极情绪可触发缺血性卒中[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12期
7 文诗广;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8 国红;缺血性卒中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9 国红;缺血性卒中的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15期
10 宿英英;;如何评估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效果[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静雯;刘建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缺血性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盛年;;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3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玉华 艾克拜尔;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研究[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9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宁;预测缺血性卒中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危险评分在中国病人中的外部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潘旭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4 马英;缺血性卒中住院时间预测因子暨与CD40-1C/T遗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5 詹奕红;CELSR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6 李姝雅;伴房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
7 王永久;白藜芦醇对复发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牛丰南;FasL在缺血性卒中后的炎症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9 李楠;PDE4D及I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黄勃源;侧枝循环—影响脑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关键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脑心通胶囊对CYP2C19*2、*3型缺血性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卒中复发的预防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文娟;缺血性卒中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吕琦;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杨有仙;后循环首次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吴婧;不同年龄组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6 黄斌;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7 宋丽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绪欣;血清尿酸与缺血性卒中亚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朱见文;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徐远志;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核心蛋白聚糖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15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1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