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rostatin-1对小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组织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Necrostatin-1对小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组织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出血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程序性坏死特殊抑制剂necrostatin-1 程序性坏死 少突胶质细胞 血肿周围组织
【摘要】: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是否参与脑出血后组织病理损害过程,程序性坏死特殊抑制剂Necrostatin-1对血肿周围组织的影响,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①在体实验:随机将ICR小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Necrostatin-1组和Dmso组。使用Ⅳ型胶原酶左侧基底节注射1μ1制作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ecrostatin-1组、Dmso组先在左侧侧脑室分别注射Necrostatin-1、Dmso 1μl预处理,5mi n后再在基底节注射胶原酶1μ1。术后1d、3d、5d、7d取小鼠双侧纹状体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l,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3, RIP3)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干湿重法测定术后24h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利用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术后24h两侧大脑半球血红蛋白含量变化;采用改良Garcia评分、转角实验、转棒实验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法观察术后3d出血侧血肿周围组织少突胶质细胞变化。②离体实验:取孕13.5或14.5天的C57/BL6孕鼠子宫中胎鼠皮层细胞,置于5%CO2,37℃培养箱中培养。48-72小时后,按1:2传代至24孔板,两天后,分为正常组和红细胞裂解液组,红细胞裂解液组加入裂解液10μ1,第三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裂解液对少突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将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分为正常组、红细胞裂解液组、Necropstatin-1组和Dmso组,处理1d后,用碘化吡啶(Propidium Iodide, PI)标记坏死细胞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少突胶质细胞变化。结果1在体实验①出血侧RIP1、RIP3蛋白表达:正常组RIP1蛋白有较低表达,假手术组较正常组表达量稍高。脑出血组RIP1蛋白表达1d时即明显升高、3d达到高峰,5d、7d逐渐下降。Necrostatin-1组在相应时间点RIP1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假手术组高,但低于脑出血组.Dmso组RIP1蛋白表达也很高,高于假手术组、Necrostatin-1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不大。RIP3在相应时间点蛋白表达变化与RIP1相同,但表达量没有RIP1蛋白高。②脑组织含水量:正常组脑组织含水量平均约为72%,假手术组约为73.1%,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组出血侧含水量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rostatin-1组出血侧含水量约为75.5%,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是增多的(P0.05),但明显少于脑出血组(P0.05)。Dmso组出血侧含水量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差异(P0.05),与脑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很低,平均约为0.1μg/m g,假手术组约为0.35μg/mg,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组出血侧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多,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rostatin-1组出血侧血红蛋白含量约为0.8μg/mg,比假手术组增高(P0.05),但少于脑出血组(P0.05)。Dmso组出血侧血红蛋白含量比假手术组增多(P0.05),但与脑出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④组织免疫荧光少突胶质细胞变化:正常组少突胶质细胞死亡数目很少,脑出血组出血侧血肿周围组织少突胶质细胞大量死亡,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Necrostatin-1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少突胶质细胞死亡减少(P0.05)。Dmso组出血侧少突胶质细胞也存在大量死亡,与脑出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⑤神经功能缺损:各组小鼠术前改良Garcia评分均在20分左右,无显著差异,术后1d脑出血组、I)mso组、Necrostatin-1组评分均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crostatin-1组4d、7d分值升高,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小鼠转角次数无显著差异,术后1d,各组小鼠向损伤侧(左侧)转角次数均增多,4d开始,Necrostatin-1组向损伤侧转角次数减少,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小鼠在转轮上时间无差异,1d各组小鼠在轮上时间均缩短,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至7d,Necrostatin-1组在轮上时间延长,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离体实验正常组少突胶质细胞突起较多、细胞形态饱满;加入红细胞裂解液后细胞突起明显减少、细胞发生萎缩。使用PI标记坏死细胞,正常组PI阳性细胞数量较少,细胞裂解液组则可观察到大量的PI阳性细胞(P0.01)。Necrostatin-1组PI阳性细胞数比正常组多(P0.05),但比细胞裂解液组明显减少(P0.05)。Dmso组也存在大量PI阳性细胞,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细胞裂解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程序性坏死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组织病理损伤过程,脑出血后出血部位RIP1、RIP3表达升高,Necrostatin-1可降低脑出血后RIP1、RIP3蛋白的表达。②脑出血后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血红蛋白含量增高,Necrostatin-1可降低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血红蛋白含量。③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少突胶质细胞发生大量死亡,Necrostatin-1可降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数目,并降低红细胞裂解液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坏死;红细胞裂解液可能与脑出血后少突胶质细胞程序性坏死有关。④小鼠脑出血后存在神经功能损伤,Necrostatin-1可促进脑出血后小鼠神经功能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钊;石铸;王璐;陆兵勋;于生元;;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特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年04期
2 陈健;刘雪平;胡长林;;1,6-二磷酸果糖改善兔脑血肿周围组织能量代谢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7年05期
3 程娟;柯开富;;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4 周敬华;曹学兵;孙圣刚;;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水孔蛋白-4表达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5 娄季宇;孟凡超;;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动态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04期
6 吕田明;陆兵勋;李中秋;;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内的环状出血现象及其病理机制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6期
7 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杨友松;孙红斌;徐玉川;赵冬冬;唐健;杨正林;;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8 李红玲;葛艳萍;郭艳苏;吴东霞;李春岩;;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9 郑悦;尹琳;辛世萌;常素杰;邱晓峰;;环磷酰胺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3期
10 李玮,王景周,周中和;大鼠实验性尾状核区血肿周围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及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健;胡长林;王宇;;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郭富强;陈隆益;李晓佳;杨红;杨友松;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孙红斌;肖军;曾宪容;吴文斌;徐豫川;杨正林;;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圣山;李长清;;铁离子致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胡长林;吴碧华;;基因芯片研究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早期的基因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胡长林;吴碧华;;基因芯片研究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早期的基因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曹学兵;孙圣刚;张允健;朱晓临;;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家兔血肿周围组织中化合物含量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吕田明;陆兵勋;;脑出血血肿形成过程中的管涌现象[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尹琳;赵春莉;;谷红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NGB和IL-6表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姬琳;王兴臣;甘洁;戴宏伟;贺燕;;抵当丸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临床干预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殷小平;聂红兵;夏忠斌;;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炎性反应的初步研究[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健;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2 林祥涛;脑内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早期水肿的形成机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周官恩;p38MAPK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金铃;Necrostatin-1对小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组织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2 胡利华;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D];吉林大学;2004年
3 侯博儒;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细胞凋亡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4 刘圣山;铁离子致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5 陈敏;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AQP9表达与脑水肿[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6 刘海峰;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中IL-2、IL-8的变化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张微晗;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成像应用价值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张军;补体成分C3、C4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余志华;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CD40L及AngⅡ的动态表达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柯进芳;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IL-8、ICAM-1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关系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的干预作用[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291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2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