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新生期惊厥脑损伤中惊厥急性期瘦素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7-12-04 23:18

  本文关键词:新生期惊厥脑损伤中惊厥急性期瘦素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期惊厥 瘦素 海马 苔藓纤维发芽 自噬


【摘要】:目的:探讨惊厥急性期瘦素干预对三氟乙醚诱导新生期大鼠长程反复惊厥远期神经行为、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7日龄(P7)的Sprague-Dawley(SD)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四组(n=10只/组),即:单纯对照组(CON组)、瘦素对照组(CON+LEP组)、单纯惊厥组(RS组)及瘦素惊厥组(RS+LEP组)。CON组每日予正常喂养;RS组喂养同CON组,另连续7日,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发惊厥发作一次,一次持续30min;RS+LEP组操作同RS组,但在每日惊厥后一小时腹腔注射4mg/kg瘦素;CON+LEP组除不吸入三氟乙醚外,操作同RS+LEP组。于P23、P30分别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平面翻正反射测试、悬崖回避反射测试、负向趋地反射测试、前肢悬吊测试)。于P23、P30分别进行旷场实验测试。于P27-P33期间行Morris水迷宫测试。于P34取脑组织标本,用Neo-Timm’s染色法检测海马苔藓纤维发芽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Beclin-1、Beclin-1/Bcl-2比值、Cathepsin E、P53的表达。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示:RS组(P23、P30)平面反正反射、悬崖回避反射、负向趋地反射时间较CON组明显延长(P㩳0.05);RS+LEP组(P23、P30)平面反正反射、悬崖回避反射、负向趋地反射时间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RS组(P23、P30)前肢悬吊时间较CON组明显缩短(P㩳0.05);RS+LEP组(P23)前肢悬吊时间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2.旷场实验显示:(1)RS组(P23、P30)延迟时间较CON组明显延长(P0.05);RS+LEP组(P23、P30)延迟时间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RS组(P23、P30)水平得分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RS+LEP组(P23、P30)水平得分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RS组(P23、P30)垂直得分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RS+LEP组(P23、P30)垂直得分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RS组(P23、P30)开场得分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4)RS+LEP组(P23、P30)开场得分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1)逃避潜伏期:从P28至P32,四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逐渐缩短,RS组(P29、P30、P31、P32)逃避潜伏期较CON组明显延长(P㩳0.05);RS+LEP组逃避潜伏期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2)空间探索测试:RS组(P34)穿越平台次数较CON组明显减少(P㩳0.05);RS+LEP组(P34)穿越平台次数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4.Neo-Timm’s染色结果显示:RS组CA3区及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程度较CON组明显增加(P㩳0.05);RS+LEP组CA3区及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程度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RS组皮层组织中Beclin-1、Beclin-1/Bcl-2、Cathepsin E、P53表达量较CON组明显增高(P㩳0.05);RS+LEP组皮层组织中Beclin-1、Beclin-1/Bcl-2、Cathepsin E、P53表达量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2)RS组海马组织中Beclin-1、Beclin-1/Bcl-2、Cathepsin E、P53表达量较CON组明显增高(P㩳0.05);RS+LEP组海马组织中Beclin-1、Beclin-1/Bcl-2、Cathepsin E表达量趋于正常,较RS组有统计学差异(P㩳0.05)。结论:1.急性期瘦素干预,能显著改善新生期长程反复惊厥所致远期神经行为及学习记忆能力损伤,抑制海马齿状回及CA3区苔藓纤维异常发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急性期瘦素干预可抑制新生期惊厥所致远期海马和大脑皮层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eclin-1、Beclin-1/Bcl-2、Cathepsin E、P53的过表达。3.本研究提示:惊厥急性期瘦素干预可能以自噬信号通路为靶点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0.597;R7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梅;慢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急性期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3年04期

2 孟蕾蕾;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1年06期

3 张梅平 ,李平;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的护理[J];西藏医药杂志;2002年01期

4 张茜;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3年04期

5 刘春云;;肺心病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15期

6 李金存;高李;蒋振亚;;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针刺研究;2006年04期

7 江伟;何传斌;周俊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综合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8 张建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脏评估及管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9期

9 唐献林;方起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治疗的探讨[J];中国针灸;1987年05期

10 吴凝萃,刘巧兰,梁书林;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碳酸不潴留者40例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新湘;马丽;罗慧;李桂芳;徐江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护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程英平;熊光苏;张永清;;脑溢血急性期纳代谢失衡特点与其预后关系[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朱吕杰;;急性期施针与施药及针药并施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对比观察[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4 杨万章;;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症候特点[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施旭红;郑桂爱;吴燕燕;李小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性期的护理[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护理分卷)[C];2005年

6 沈祖佑;;老年卒中病人急性期的血清钠钾变化特征与临床关系(附638例资料)[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7 余学文;;“釜底抽薪”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初探[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刘萍珠;邓星奇;;老年COPD肺心病急性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敏;屈秋民;;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期免疫球蛋白疗效的预测因子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袁淑敏;;乫血管病急性期的康_┲蝪B(肩曑{捞弁醇巴盐坏膯U理)[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河北 副主任医师 龙安民;淋病急性期不妨服用氟哌酸[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龙安民;淋病急性期不妨服用氟哌酸[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3 饶敏;面瘫急性期忌用电针强刺激[N];大众卫生报;2003年

4 魏杰;结膜炎急性期要冷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河南 张璞;偏瘫病人急性期如何选择正确卧姿[N];家庭医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鞠忠;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可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陈欧;Tim-3在HSP急性期患儿Th17/Treg平衡失调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姝琪;新生期惊厥脑损伤中惊厥急性期瘦素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D];苏州大学;2016年

2 田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若干生化指标水平与死亡率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3 邹娜;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磊;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黄凯锋;COPD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免疫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詹益能;耳尖放血配合电磁疗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刘伟;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探讨[D];青岛大学;2003年

8 李婷婷;基于病机研究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刘艳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冯金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探讨[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52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52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b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