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脑脊液对U251细胞隧道纳米管形成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脑脊液对U251细胞隧道纳米管形成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脑脊液对神经胶质细胞隧道纳米管(TNTs)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16例ALS患者的脑脊液(ALS-CSF)及10例功能性头痛患者的脑脊液(对照),分别用于培养U251细胞0、3、7、10、14 d,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TNTs的形成,记录表达TNTs结构的U251细胞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LS-CSF培养0、3、7、10、14 d后U251细胞中F-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ALS-CSF培养条件下,表达TNTs结构的U251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增加(P0.05),且表达TNTs结构的U251细胞百分比在3 d时开始增加,7 d时达到高峰,10 d时开始逐渐下降;ALS-CSF培养的U251细胞F-actin表达量在3 d时升高,在7 d时表达量最高,在10d时开始下降。结论:ALS-CSF培养的U251细胞在早期可诱导TNTs的形成,可能促使ALS相关致病蛋白通过TNT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播散。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省高等学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71307,81301086,81100881,81100949 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13IPLJRC675
【分类号】:R744.8
【正文快照】: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以选择性,进行性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为显著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肢体远端开始的非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是成人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ALS发病机制不明。研究[1-2]证实ALS患者残存神经元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东升;关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2 景慧,申世平;肌电图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17期
3 蒋雯巍;蒋雨平;;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年04期
4 卢少军;龚林;赖福生;孙月娟;焦冬生;;肌萎缩侧索硬化202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6年05期
5 ;肌萎缩侧索硬化自评量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8期
6 冉敏;苏慧;吴士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流涎的综合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7 郭洁;汪志云;;肌萎缩侧索硬化治疗研究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年03期
8 ;微RNA可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年01期
9 杨芳;;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治[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3期
10 孙大勇;韩杰;李雪娇;刘晶;宋春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9例:短期效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芳;樊东升;沈扬;张俊;张华纲;鲁明;王小飞;康德宣;;肌萎缩侧索硬化115例院前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罗永梅;;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立影;方琪;;自噬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生物学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季滢;卫玲;邓敏;汪凯;樊东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认知改变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李如奎;;肌萎缩侧索硬化[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施天明;丁美萍;;5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诊断过程分析[A];2007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晓光;崔丽英;张江鹄;;肌萎缩侧索硬化易感基因研究进展及展望[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苏宗权;吴志英;王柠;;肌萎缩侧索硬化致病基因研究新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俊;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康德tD;樊东升;;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痛觉通路的传导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解自行;黄红云;陈琳;郗海涛;张峰;刘彦铖;;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晓光;“渐冻人”治疗不要轻信广告[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李晓光;渐冻人治疗 不能轻信广告[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旺;我国肯尼迪病患者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特点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林一聪;肌萎缩侧索硬化多态性关联分析及基因突变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3 张洁;重复电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及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肖向建;肌萎缩侧索硬化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5 张碧云;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磁共振结构与功能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殷飞;肌萎缩侧索硬化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谱筛选和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邹漳钰;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遗传学和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8 史树贵;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9 傅丽兰;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重复神经电刺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10 陈慧芳;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鼠模型腰髓差异表达基因及可变剪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愉;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脑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MRI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刘安;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物治疗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3 殷飞;肌萎缩侧索硬化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家伟;肌萎缩侧索硬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冯俊强;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与治疗[D];吉林大学;2011年
6 段枫;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病例分析及病因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7 施天明;5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诊断过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卢福昌;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与肌电图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甘正佩;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证候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缑元冲;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56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5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