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改善和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5:12

  本文关键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改善和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梗死 神经再生 神经前体细胞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shh信号通路 神经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脑卒中不仅会造成急性期脑损伤,由于损伤脑组织恢复不佳,也会引起恢复期运动功能的损伤,造成极高的致残率。由于rt-PA过窄的时间窗限制,在脑卒中发生后的24小时内患者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因此开始于脑卒中发生24小时之后的延迟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丹参作为一种中药,已被各种研究证实具备神经保护作用,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从丹参中提取的复方成分,已有实验证实其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对于这种药物对脑卒中延迟治疗效果及其是否可改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却研究甚少。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存在两个能产生大量神经元的生发区,分别为侧脑室的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的颗粒下带(subgranular zone,SGZ)。在一些刺激如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下,SVZ区神经前体细胞能被激活而增殖并向缺血半暗带迁移,分化成熟以取代梗死区受损的神经元,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神经系统和多种器官的正常形成和构建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该信号因与神经组织发生及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的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一些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成年动物脑内神经再生,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恢复期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Nerve Growth Facto(NGF)已证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均与脑内SVZ区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迁移紧密相关。但是,对于Shh信号通路与BDNF及NGF表达的关系仍知之甚少。本实验旨在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延迟性治疗可否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恢复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神经再生,且Shh信号通路是否为该药物长时程应用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在显微镜下烧灼右侧大脑中动脉的皮层分支以制备C57BL/6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梗死组(MCAO),小剂量用药组(Sals-L),大剂量用药组(Sals-H),抑制剂组(CYC),抑制剂+用药组(CYC+Sals)。各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24小时开始腹腔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15 mg/kg,30 mg/kg)或抑制剂(10 mg/kg),连续14天。分别于术后1、7、14、21、28天对各组小鼠进行Rotarod及m NSS神经功能评分,于28天用HE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于术后7、14、28天用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神经再生相关指标(包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的相关指标),于术后3、7、14天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测定Shh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Shh,Ptch,Gli1)及BDNF、NGF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1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改善了脑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对梗死组、小剂量用药组、大剂量用药组、抑制剂组、抑制剂+用药组组小鼠于术后1、7、14、21、28天进行Rotarod和m NSS神经功能评分。梗死后24小时,各组小鼠均显示了神经缺损症状,各组间神经功能学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梗死组相比,大剂量用药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在14天(Rotarod)及21天(m NSS)明显改善,且持续到梗死后第28天,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剂量用药组相比,抑制剂组、抑制剂+用药组(剂量同大剂量用药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在14天(Rotarod)及21天(m NSS)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梗死组相比在任何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脑梗死体积无影响造模后第28天,Sham组脑组织未见梗死灶,用药组梗死体积较梗死组相比未见明显减(Sals vs.MCAO:11.39%±1.73%vs.11.60%±2.07%,P0.05)。3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通过介导Shh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再生Confocal结果显示,术后7、14、28天,用药组(之后实验中用药组剂量同大剂量用药组)同梗死组相比,梗死侧d SVZ区Brd U+细胞数及d SVZ区、v SVZ区DCX密度显著增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对侧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抑制剂+用药组同用药组相比在梗死侧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DCX与Brd U共标表明梗死后神经再生,且造模后7、14、28天用药组DCX/Brd U共标细胞数占Brd U阳性细胞百分比较梗死组相比在梗死侧具有显著性增加,同时应用抑制剂则可逆转上述作用(P0.05)。Confocal结果显示,在梗死灶周边的皮层和纹状体也可观察到DCX+细胞,说明神经前体细胞在梗死后发生了由SVZ区至梗死区的迁移。在梗死区域周边可以观察到Neu N、GFAP、Iba1与Brd U的共标,说明在脑梗死发生后神经前体细胞可以迁移至梗死区周边并分化成熟以取代受损的神经细胞。通过对神经前体细胞的荧光染色发现SVZ区的神经前体细胞具有很多分支,梗死后28天无论用药组还是梗死组DCX/Tuj-1共标均占很大一部分,但用药组DCX/MAP-2及DCX/SMI312共标数均较梗死组增多,说明药物可以促进神经前体细胞的突起向成熟的树突及轴突分化。此外我们还观察了SVZ区及胼胝体区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梗死后28天,在用药组梗死侧SVZ区NG2+细胞数较梗死组相比有增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差异并未出现在梗死对侧(P0.05)。无论在SVZ区还是梗死灶周边的胼胝体区域均可以观察到NG2/Brd U的共标。此外,梗死后28天,梗死灶周围胼胝体区用药组CNPase/Brd U共标细胞数占Brd U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梗死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上调Shh、Ptch、Gli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上调BDNF及NGF的表达Confocal结果显示DCX/Shh、Neu N/Shh、MAP-2/Shh、SMI312/Shh均有共标,且BDNF及NGF也均与DCX、Tuj-1、Neu N、MAP-2、SMI312共标。Western blot,RT-q PCR检测结果显示:梗死后3、7、14天,梗死组小鼠缺血侧脑皮层的Shh、Ptch、Gli1的水平上调,药物干预后,其水平较梗死组相比增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对侧皮层上述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DNF、NGF在梗死后第3天并未在用药组及梗死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而第7天及第14天,梗死侧皮层在用药组两者的表达同梗死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梗死对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梗死后14天,抑制剂+用药组小鼠较用药组小鼠相比,shh信号通路上的指标Ptch及Gli1在梗死侧皮层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DNF和NGF的表达在梗死侧皮层也下调,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Shh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延迟性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可显著改善脑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同时可促进梗死侧SVZ区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hh信号通路,从而上调BDNF、NGF的表达而诱导神经再生过程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晨光,李芳,钟红玲;双氯酚酸双层栓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4年04期

2 王逸平,宣利江;中药现代化的示范性成果——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5期

3 孙磊;陈靖;王晶;张立明;权洪峰;张彩芳;;不同品种丹参中丹参酚酸B含量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曹生海;张福田;田孟超;李爱梅;;口服~(125)I-碘酚酸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研究[J];河南科学;1988年03期

5 高辉;李先辉;李春艳;吕江明;;丹参多酚酸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黏附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锦珂;李金华;黄裕;邹小燕;陈德建;;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酚酸B的含量[J];中外医疗;2008年20期

7 郭心怡;;丹参酚酸B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20期

8 朱豪;梁彬霞;赵文红;钱敏;白卫东;;橘皮中酚酸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年02期

9 徐杰,范维琥;丹参多酚酸盐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稳;徐标;;丹参多酚酸盐对健康人血小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霁;王师菡;何庆勇;王阶;;酚酸在冠心病中的研究概况与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仝淼;万智;;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商洪才;曹红波;汪洋;张远;吴晏;姜智浩;王蕾;周志焕;张伯礼;;丹参酚酸A、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效应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4 黄成磊;罗心平;李剑;金波;沈伟;施海明;梁旺;马端;;丹参多酚酸盐对兔股动脉斑块内组织因子及其途径抑制物-1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黄颜颜;张敏;王娟;王艳;杨亦彬;;丹参多酚酸盐透析液对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影响[A];贵州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薛冬英;胡燕;叶军;;丹参酚酸B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和凋亡的作用[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毅生;咸银库;刘林;段芳;;丹参多酚酸口腔崩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胡红青;Violante A;;酚酸对铁、铝、锰氧化物表面吸附磷的影响[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聂波;黄锋;刘勇;杜冠华;梁鑫淼;肖培根;;中药中的四个酚酸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力利;李勇;田利飞;范立侨;赵群;王冬;刘羽;贾楠;李兆星;;丹参多酚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屏障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王丹;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上市[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王雪飞;丹参制剂开发有新依据[N];健康报;2007年

3 朱冰;丹参多酚酸盐获新药证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白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让中药第一次触摸“国际标尺”[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李小芬邋王逸平;中药丹参是如何发挥治病功效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柳志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用数据说话[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白毅;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剂研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刘云涛;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心脏微循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侃;中药现代化的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05年

10 仇逸 李莉;中药新药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剂研发成功[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杰;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生成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韩蓓蓓;丹参多酚酸盐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血流及冠脉近端血流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晔;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改善和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史银玲;丹参多酚酸对脑缺血大鼠TNF-α、IL-10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3 王琳琳;丹参多酚酸盐协同缬沙坦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汤春甫;橘皮酚酸的提取、纯化及测定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董博;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知新;丹参酚酸B镁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咸银库;丹参多酚酸口腔崩解片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8年

8 刘磊;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多酚酸盐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陈春;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血浆TXA_2/PGI_2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王靖;丹参多酚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5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85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