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大鼠M1和PF放电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帕金森大鼠M1和PF放电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帕金森病 初级运动皮层 丘脑束旁核 细胞外放电 相关性研究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由于以中脑黑质为主的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导致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环路中信号传递异常,从而出现各种运动障碍症状。本研究采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模型大鼠,利用在体多通道记录技术,将微电极阵列植入大鼠脑内,记录大鼠在清醒静止、特定运动状态下丘脑束旁核(thalamic parafascicular nucleus,PF)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神经元放电的锋电位(Spike)和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 LFP)。用神经信号分析软件(Offline Sorter,,Neuroexplorer和Matlab)进一步分析PD时PF和M1神经元各自的电生理学变化特征及二者相互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D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Dopamine,DA)神经元的变化。目的是为进一步探索PD的发病机制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结果:按照锋电位特征PF有两类神经元。在清醒静止状态下,与正常大鼠比较,PD大鼠PF锋电位的放电模式产生显著变化;PD大鼠PF的LFPs的变化特征是0.7~12Hz频段所占比例降低,12~35Hz、35~70Hz频段所占比例升高;运动时与正常大鼠比较,PD大鼠PF锋电位两类神经元的放电率显著降低;同时放电模式发生变化;PD大鼠PF的LFP变化特征是0.7~12Hz频段所占比例显著降低,12~35Hz、35~70Hz频段所占比例显著升高。 M1中可记录到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在静止状态下,PD大鼠锥体神经元的放电率显著降低(4.8-4.2Spike/s)。对LFPs进行分析,PD大鼠0.7~12Hz频段所占比例降低,12~35Hz、35~70Hz频段所占比例升高。 对同步记录的M1和PF在静止状态下的信号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PD大鼠M1与PF的LFP同步性增加,表现在相关系数在12~35Hz频段范围内显著升高,平均相位一致性的值在0.7~12Hz、12~35Hz频段显著升高。 结论: PD大鼠PF和M1核团的锋电位和LFP都发生变化,而且两者的相关性增加,推测两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可以考虑将PF作为深部脑刺激治疗的一个靶点,为PD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少光,张宝琳;大鼠丘脑束旁核的电镜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2 顾少光,张宝琳;大鼠丘脑束旁核的光镜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代建华;章怀坚;张韶岷;李茜;刘晓春;郝耀耀;于毅;蒋凯;刘俊;朱凡;陈卫东;郑筱祥;;大鼠运动皮层神经元集群锋电位时空模式解析[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年08期
4 牛朝诗;李健;;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OHDA至内侧前脑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1期
5 常晓赞;葛顺楠;杨晨;李敏;井晓容;朱俊玲;王学廉;高国栋;;6-OHDA帕金森病大鼠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及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0期
6 马晓宇;张艺瑶;王丽娜;林龙年;;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小鼠可推进式微电极阵列帽制作与植入手术[J];生理学报;2013年06期
7 徐佳敏;王策群;林龙年;;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动作电位与场电位信号处理[J];生理学报;2014年03期
8 汪锡金;张煜;陈生弟;;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1期
9 肖春苟,郭国庆,沈伟哉,李校X;6-羟基多巴胺两点注射法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与组织病理学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1期
10 于萍;袁水霞;李霞;于平;徐晖;尹文娟;顾凯;左洋凡;卢钦钦;代淑芬;郭春彦;;记忆过程中海马CA1区神经元的集群放电特征[J];心理学报;2011年08期
本文编号:1290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9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