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2-17 01:07

  本文关键词: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多通道微电极记录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摘要】: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5±1)mm(3~6 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4~6 mm)。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 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745)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Z151100004015219)
【分类号】:R742.5
【正文快照】: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或运动不能以及姿势障碍等[1]。目前帕金森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和微创的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2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3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4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5 覃艳玲;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侯强,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7 张巍,梁战华,雷征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8 庄立;帕金森病的症状前指标[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9 刘泉开;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2期

10 于嘉;帕金森病与临床用药[J];首都医药;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婧;罗晓光;任艳;何志义;;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华;陈先文;汪凯;;帕金森病患者的时间感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杨晓军;李筱婷;;从中医角度探讨帕金森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蓉蓉;范亚瑜;吴集雄;徐晓华;刘汉伟;;帕金森病特殊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食性低血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欧阳荔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史新冲;张祥松;易畅;;~(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又;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N];光明日报;2006年

2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3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孙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严防抑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程守勤 蒋廷玉;帕金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N];新华日报;2006年

6 杨锋;及早防范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李尤佳;帕金森病——中老年人的“绊脚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思菲;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分析及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3 高靓;CCL2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的表达及其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红燕;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刘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康文岩;α-突触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记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区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症状学和ATP13A2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迎春;帕金森病患者经颅超声影像学特点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婧;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常崇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陈伏祥;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改变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韩薇;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刘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亚型(早发晚发型)的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7 徐睿鑫;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李洋;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的MRI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李玲;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及视野改变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程筱雨;血清反应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8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98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4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