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血清NSE监测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探讨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血清NSE监测的意义 出处:《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6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脑出血 局部亚低温治疗 血清NSE 监测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血清NSE监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诊治的11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将所有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为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进行监测,并采用ESS(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系统)进行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NSE与ESS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的NSE与ESS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5天与7天,组间NSE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1周及两周,组间ESS比较,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NSE可作为评价其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指标。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人民医院;
【分类号】:R743.34
【正文快照】: 脑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死亡率与致残率均十分高,患者发病后具有极大的危害。近年来,有相关研究显示,给予该类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的效果,能够将死亡率与致残率降低[1]。本文就对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监测NSE能否对脑保护作用准确评价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道如下: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雷润表;任爱花;;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01期
2 范元;梁健;;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1期
3 谢林森;闵有会;刘威;;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血清NSE监测的意义[J];中国临床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志锋;刘恩合;李向利;孙翠清;;探讨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中血清NSE监测的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62期
2 赵桂宏;齐晓涟;;临床药师参与1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体表低温治疗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房;2015年08期
3 薛菲;;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24期
4 郑鹏;徐小峰;宋增亮;;微创钻颅联合病灶中心、外侧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21期
5 毛海军;;亚低温联合地西泮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年21期
6 司玲珍;刘捷;职慧苗;;亚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1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莲萍;卢惠萍;;急性脑血管病急诊措施与预后研究(附100例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2 权素芳;;亚低温治疗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年23期
3 邓树荣;谭勇明;梁涛;李洪韬;何光银;;局部亚低温对重症脑血管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年28期
4 侯博儒;任海军;高俊玮;张建生;彭绍鹏;;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年03期
5 何伟;王桂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综述;2008年21期
6 程海平;;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09期
7 田力;张毅;滕伟禹;;脑出血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02期
8 屈洪艳;彭翔;蔡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12期
9 邵慧军;;脑出血急性期血清NSE测定的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年06期
10 张秀洲 ,刘雪平 ,李文华 ,王敏忠 ,冯亚波;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后炎症因子的影响[J];新医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晔,杨红艳,李珊珊;对应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伤残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2 潘明远;黄少伟;罗大山;邓峰;;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6年09期
3 杜瑞艳;;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研究近况[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8期
4 彭成;胡生;赵刚;;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80例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16期
5 王凯;肖玉强;付立旗;王晓民;王玉春;;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9期
6 彭旭;;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9期
7 王瀛;刘颖青;;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国病案;2014年01期
8 谢晓君,吴志群;控温毯在亚低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10期
9 只达石,张赛,陈荷红,肖绪林,苏晨芳,林欣,刘敬业,张楷文,毛瑞,曹海华,杨谨涛,马宁;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10 邓其峻,吴敏,王国福;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筑;;亚低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A];贵州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暨神经外科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2 关峰;胡志强;黄辉;;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杨卫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A];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A];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章玲;;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亚低温、亚冬眠治疗脑出血的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贾军;张浚;钟天安;叶宇;仪立志;尹夕龙;周路球;;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影响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吴瑞荣;靳英华;;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及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曹拂晓;练红;;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玉兰;赵连英;文琴;;亚低温治疗实施及护理[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盛美君;程晓英;陈朔晖;;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安全性监护[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陈胜利 王树荚;我省亚低温治疗中心成立[N];山西日报;2000年
2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刘伟国;让严重脑外伤患者“cool”起来[N];健康报;2005年
4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张赛;亚低温疗法如何用于脑外伤患者[N];健康报;2012年
5 衣晓峰;尿激酶溶栓并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胡德荣;脑瘫、癫痫等疾病的发生率有望降低[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记者 孙玲;在医学科研领域争金牌[N];上海科技报;2006年
8 张荔子;亚低温治新生儿脑病安全可行[N];健康报;2006年
9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之五(二等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林;亚低温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金义超;亚低温对脑外伤后自噬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冠;从冷诱导RNA结合蛋白表达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大鼠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4 何建国;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时程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5 殷玉华;亚低温对颅脑外伤后钙整合素结合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6 刘志超;亚低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与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高筱雅;体外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重度糖氧剥夺/复糖复氧模型筛选与亚低温有联合作用的神经保护剂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梁成;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国斌;兔液压冲击重型脑创伤模型的建立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向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贾雯;不同时间窗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对比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3 申美荣;亚低温对油酸型ARDS大鼠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肺表面活性蛋白A含量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4 牛宏涛;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对不同心肺复苏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功能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姚艳粉;血栓弹力图监测急性脑卒中亚低温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D];山东大学;2016年
6 欧明明;生后6-10h开始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D];蚌埠医学院;2016年
7 陈丽娟;延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发生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8 孙文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志刚;亚低温与甲强龙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张亚峰;亚低温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25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32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