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 出处:《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患者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76例(43.2%)、动脉-动脉栓塞15例(8.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7例(26.7%)和混合机制38例(21.6%),男性分别为(67.1%、53.3%、42.6%和47.4%)、高血压(59.2%、73.3%、74.5%和84.2%)、TIA或脑卒中史(35.5%、46.7%、66.0%和36.8%)、高脂血症(9.2%、40.0%、31.9%和15.8%)和入院时NIHSS评分(5.5分、10分、6分和12分)有显著差异(P0.05)。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以轻度狭窄多见(P=0.00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以重度狭窄多见(P=0.004),混合机制以血管闭塞多见(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不尽相同,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差异,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加以考虑。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2102310167)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年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年死亡率(58~142)/10万人,其中75%~85%为缺血性脑卒中。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2期
2 刘娜;李雪花;陈双艳;任艳;;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王莉;杨亚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1年03期
4 马宝新;荆国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J];医学综述;2011年05期
5 柴英娟;邓兰兰;张燕;刘铂颖;王劲松;王连成;;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6 周霞;;德州地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7期
7 李爱丽;王五洲;;卒中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20期
8 代鸣明;楚兰;刘芳;朱英武;方旭明;;贵阳市城乡老年人2009年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现况调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7期
9 张军;陈建华;王永炎;黄燕;;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杨永新;;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毛丽;;浅谈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预防[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成义;林贵军;刘宗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贞;韩钊;范虹;张征;冯靓;叶祖森;;温州地区中青年卒中各年龄段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时宝林;郎森阳;时霄冰;夏程;贾渭泉;;102例癫痫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肖倩霞;张志刚;安杰;;脑出血患者腹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田锦勇;王建怡;李玫;王菊;陈戈雨;戴宏;;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第八届神经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文华;;糖尿病性脑梗死78例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映雪;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兆霞;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及心理分析[D];扬州大学;2012年
3 张金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9年
4 邱仁娜;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性及其危险因素[D];吉林大学;2008年
5 卓识途;脑白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6 韩莉娜;海珠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层管理及社区综合干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买吾拉江·阿木提(Maiwulajiang-Amuti);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8 孔伟;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比较[D];青岛大学;2012年
9 袁小娜;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10 付爱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2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33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