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06 04:15

  本文关键词: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磁共振成像 大脑梗塞 侧支循环


【摘要】:目的 :探讨3.0 T MRI的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5例经临床和影像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DWI、MRA、SWI检查,10例行SWI复查。观察脑梗死的常规MRI和SWI表现,以及脑梗死区侧支循环的显示程度,得出相应临床NI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例脑梗死SWI显示侧支循环的程度:0级9例(25.7%),1级10例(28.6%),2级16例(45.7%)。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668,P0.01)。结论:SWI能够反映脑血管病变中的血氧饱和度水平改变情况,以及脑梗死是否有侧支循环形成和责任血管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3 T MRI SWI on diagno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erebr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Methods: 35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d imaging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underwent routine head MRI, DWI, MRA, SWI examination, 10 patients underwent SWI review. Conventional MRI and SWI manifestation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ext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area, the corresponding clinical NIHSS scor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35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SWI show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degree: 0 of 9 cases (25.7%), 1 (28.6%), 10 cases of grade 2 grade 16 cases (45.7%). The collateral vessels display degree and clinical NIHSS score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668, P0.01). Conclusion: SWI can reflect the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level of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have changed, the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responsible vessel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影像科;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SWI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差异和BOLD效应成像,即血管中的脱氧血红蛋白作为内源性对比剂,安全、无创,可显示低流速的静脉,对铁沉积、微出血、静脉及血液代谢产物十分敏感,在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畸形、脑外伤等方面应用前景广泛[1]。目前,国内应用SWI对脑梗死侧支循环形成和脑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豪;增加侧支循环的方法学研究概况[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9年02期

2 李继梅;;专题综述:侧支循环[J];中国卒中杂志;2014年08期

3 蔡俊颖;董强;付建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与卒中预后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年03期

4 王磊;张雄伟;;评估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5 朱华刚;贾若飞;孟帅;李响;杨铎;金泽宁;;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年03期

6 梁政;李波;王怀龙;黄石安;陈建英;姚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年09期

7 徐立庆;周旭晨;栗印军;;慢性心肌缺血中侧支循环作用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8 姬卫东;徐丽君;;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03期

9 郭海燕;张宝利;王小沙;;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9期

10 胡薇薇;叶静;;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侧支循环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静;李晓红;;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2 杨晶晶;张梅;刘晓玲;冯民;;侧支循环对局部缺血心肌节段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斌;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耿;栾波;王效增;;早期侧支循环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姬卫东;徐丽君;周玉珍;;侧支循环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杨鹏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逆向侧支循环途径的介入治疗[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刘作勤;;脑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7 王红星;励建安;路鹏;;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黄伟;;CT三维重建对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高晶;苏娟;励建安;;可控性骨骼肌缺血促进兔侧支循环生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煜;夏勇;潘德锋;徐晤;张超群;钱文浩;徐通达;郝湛军;吴建东;李东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侧支循环即刻消失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靖九江;改善侧支循环,,药物应用需个体化[N];中国医药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洋;侧支循环“新概念”[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张翔炜 丁邦晗 张敏州;冠脉侧支循环中医药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涛;主动脉球囊(NeuroFlo)促进兔脑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胡峥;血清CTRP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孟相君;侧支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姚德斌;前循环梗死侧支循环形成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5 张聪;急性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D];青岛大学;2015年

6 梁朝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赵明艳;影响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于鹏飞;缺血性脑血管病侧支循环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9 余滨宾;缺血负荷对家兔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10 徐国会;建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模型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86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386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