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17:51

  本文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障碍危险因素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多导睡眠图 主客观对比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以及主客观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及一致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1例,均经头颅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或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证实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发病前均无睡眠障碍、精神疾病及服用精神类药物史。其平均年龄为60.72±10.06岁,最大为79岁,最小为35岁;其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合并高血压病者43例,合并冠心病者15例,合并糖尿病者18例;出血性卒中11例,缺血性卒中50例;颅内病变位于左侧者31例,位于右侧者30例;颅内病变的责任血管属于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者28例,属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者3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已在入院时统计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即NIHSS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即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等,并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在发病2周内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对所有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以PSQI总分等于7分为界,分为睡眠障碍组(病例组)和非睡眠障碍组(对照组)。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卒中性质、卒中部位、责任血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多导睡眠图参数(睡眠潜伏期、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S1期比例、S2期比例、S3,4期比例、REM期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所有61例患者以PSQI分值等于7为界限,分为睡眠障碍组(33例)和非睡眠障碍组(28例),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4.10%。年龄、性别:睡眠障碍组的年龄为39~79岁,平均63.48±9.13岁,其中男性比例为60.61%(20/33),女性比例为39.39%(13/33);非睡眠障碍组的年龄为35~76岁,平均58.39±10.06岁;男性比例67.85%(19/28),女性比例32.15%(9/28)。既往病史:睡眠障碍组合并高血压病者28例,合并冠心病者12例,合并糖尿病者14例;非睡眠障碍组合并高血压病者15例,合并冠心病者3例,合并糖尿病者4例。体质指数:睡眠障碍组为22.89~32.00kg/m2,平均27.51±2.25 kg/m2;非睡眠障碍组为23.88~30.04,平均25.97±1.4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睡眠障碍组为0~10分,平均为3(1,6.5)分;非睡眠障碍组为0~7分,平均2(1,3)分。日常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睡眠障碍组为15~98分,平均为70(34,92)分;非睡眠障碍组为34~100分,平均89.5(62.9,98)分。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体质指数、NIHS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PQSI总分和年龄、体质指数、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呈负相关(P0.05)。2卒中特点卒中性质:出血性卒中11例,存在睡眠障碍者8例(72.73%);缺血性卒中50例,存在睡眠障碍者25例(50%)。卒中侧别:左侧病变31例,存在睡眠障碍者18例(58.06%);右侧病变30例,存在睡眠障碍者15例(50.00%)。责任血管:前循环病变28例,存在睡眠障碍者13例(46.43%);后循环病变33例,存在睡眠障碍者20例(60.61%)。两组卒中特点(卒中性质、卒中侧别、责任血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PSG参数睡眠障碍组:睡眠潜伏期47.73±12.23min,睡眠效率65.66±8.54%,实际睡眠时间354.55±46.10min,觉醒次数6(5,6)次,S1期比例21.27±4.11%,S2期比例41.21±3.30%,S3,4期比例19.27±3.88%,REM期比例17.24±3.45%;非睡眠障碍组:睡眠潜伏期25.32±9.01min,睡眠效率76.15±7.35%,实际睡眠时间411.21±39.72min,觉醒次数4.5(4,5)次,S1期比例19.32±3.29%,S2期比例39.5±3.17%,S3,4期比例结果:21.96±4.53%,REM期比例19.21±4.14%。两组PSG参数(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觉醒次数、S1期比例、S2期比例、S3,4期比例、REM期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与PSG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PSQI评分与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P0.01),与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呈正相关(P0.05),与S1、S2、S3,4及REM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主观入睡时间与睡眠潜伏期、主观睡眠时间与总睡眠时间、主观睡眠干扰与觉醒次数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但是与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体质指数、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有关,而且年龄越大、体质指数越高、NIHSS评分越高、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越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越高。2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PSG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实际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加,S1、S2期比例增加,S3,4期、REM期比例减少。3 PSQI与PSG评价整体睡眠质量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如果需要对睡眠结构紊乱及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进行观察还需行PSG。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苟婴如,袁强,彭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2004年01期

2 蒋安杰,裴正斌;急性脑卒中病灶发生部位与患者的睡眠障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3 钱海舟;张洪;;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1471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471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8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