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针对NgR1和PirB靶向治疗改善小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5 13:40

  本文关键词: 全脑缺血 Nogo-A 轴突再生 TAT-M9 TAT-NEP1-40 TAT-PEP 神经元丢失 神经功能 出处:《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脑卒中是中国成年人中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同时也是西方国家第二大致死病因。不仅如此,脑卒中后的幸存者还相继发生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从而使这些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纤维蛋白溶解疗法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是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些疗法时间窗狭窄(4.5h),只有约10%的脑卒中后患者适用于再此疗法且不能解决术后多种后遗症。至今为止,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仅有复健锻炼,但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且收效甚微。因此,研制出有效药物从根本上解决脑卒中后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刻不容缓。 Nogo-A蛋白的发现,为治疗中风后神经功能障碍带来了希望。Nogo-A有抗CNS损伤后的突触重建的作用。NgR1是Nogo-A的受体,抑制NgR1能促进轴突再生。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包含Nogo-A特定功能区域的TAT-M9蛋白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实验中均能在急性期减少活性氧的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同时,NgR1的抗体蛋白TAT-NEP1-40能抑制Nogo-A作用增强大鼠脑缺血后短期的神经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功能。而最近报道称,脑缺血损伤后28天内神经元Nogo-A的表达在脑损伤早期(7d)下降,之后逐渐升高。依据Nogo-A在脑缺血后的空间表达特异性,我们拟用TAT-M9进行急性期(7d)的抗凋亡治疗,Nogo-A表达高峰时应用TAT-NEP1-40促进突触重建,深入研究联合应用TAT-M9和TAT-NEP1-40的长期保护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PirB也是髓磷脂蛋白的功能性受体。有研究发现,基因敲除PirB后会引起比敲除NgR1更多的轴突再生。故此,推测PirB在髓磷脂抑制作用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提示PirB也可能成为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又一个作用靶点。为了抑制PirB的作用,我们利用PirB的细胞外段合成了PEP。然而,PEP的分子量过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我们应用蛋白转导技术再一次合成了具有血脑屏障通透性的TAT-PEP融合蛋白。为进一步明确PirB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因此,本课题以小鼠全脑缺血(BCCAO)模型和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氧糖剥夺(OGD)模型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记和神经行为学等方法,观察联合应用TAT-M9和TAT-NEP1-40及TAT-PEP对脑缺血损伤后长期神经保护作用,旨在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的干预目标和药物,并且脑卒中后的治疗模式提供新思路。 实验一、TAT-M9对脑缺血损伤急性期的保护作用 目的:对小鼠全脑缺血7d后TAT-M9脑保护作用的观察。 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BCCAO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 Sham组(假手术组, n=6),Control组(0.5ml生理盐水,,qd ip, n=6)和TAT-M9组(10mg/kg,qd ip, n=6),再灌注即刻给药,之后每天同一时间段行药物腹腔注射,连续7d。于首次药物注射6h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情况。于第7d行总体运动评分(TMS)观察BCCAO小鼠术的自主神经运动能力。应用HE染色观察并计数脑缺血7d后神经元的存活情况。采用TUNEL染色观察并计数小鼠缺血后7d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明确Bcl-2和Bax在海马的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建立了BCCAO模型,观察到TAT-M9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缺血区,并表达于海马神经元。TAT-M9治疗可改善BCCAO术7d小鼠的TMS评分(P0.01)。TAT-M9治疗使BCCAO术后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1)。TAT-M9治疗还可显著减少BCCAO术后7d海马CA1区TUNEL阳性神经元数目(P0.01),同时TAT-M9还提高Bcl-2/Bax的相对值(P0.01)。 结论:TAT-M9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海马CA1区和神经元内,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7d)的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凋亡,减少神经元丢失,促进神经元存活,改善小鼠的自主神经运动能力。 实验二、联合应用TAT-M9与TAT-NEP1-40对脑缺血损伤的长期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TAT-M9与TAT-NEP1-40对小鼠全脑缺血损伤后的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BCCAO模型,小鼠随机分成四组:Control组(0.5ml生理盐水,qd ip, n=30),TAT-M9组(10mg/kg,qd ip, n=30),TAT-NEP1-40组(6mg/kg,qd ip, n=30),TAT-M9+TAT-NEP1-40组。TAT-M9组于再灌注即刻给药,持续7d;TAT-NEP1-40组于第8d给药,持续至28d;TAT-M9+TAT-NEP1-40组于再灌注即刻给予TAT-M9,连续7d,从第8d给予TAT-NEP1-40,持续至28d。于BCCAO后28d通过被动回避平台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和恐惧箱实验鉴定治疗后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应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运动功能。应用Morris水迷宫和T迷宫观察小鼠长期记忆能力。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注射6h后TAT-NEP1-40通过血脑屏障,及治疗28d后缺血区轴突生长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明确28d后BCCAO小鼠轴突生长因子(Tau、GAP43和MAP2)表达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成功建立了BCCAO模型,观察到TAT-NEP1-40通过血脑屏障并表达于海马神经元。TAT-M9和TAT-NEP1-40联合治疗能促进Tau、GAP43和MAP2的表达(P0.01),促进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生长。TAT-M9和TAT-NEP1-40联合治疗还能提高BCCAO小鼠28d后短期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P0.01)及短期的关联性和条件暗示性记忆能力(P0.05);TAT-M9和TAT-NEP1-40联合治疗也改善了BCCAO小鼠28d后长期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P0.01)以及长期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能力(P0.01)。 结论:长时程联合应用TAT-M9和TAT-NEP1-40能促进损伤区神经轴突再生,提高脑缺血损伤后小鼠短期及长期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促进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实验三、TAT-PEP对氧糖剥夺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轴突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离体研究,明确TAT-PEP是否能促进氧糖剥夺(OGD)的HT22细胞的轴突再生。 方法:采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首先应用MTT确定TAT-PEP的最佳有效浓度。其次将细胞分为三组:Sham组、OGD组、OGD+TAT-PEP组,细胞复氧后24h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3d后细胞轴突再生情况。 结果:当TAT-PEP浓度为150μg/L时,OGD后细胞存活数最多。且TAT-PEP显著促进OGD模型24h后的神经元轴突生长。 结论:TAT-PEP可作用于神经元,促进神经突的再生。 实验四、TAT-PEP长期治疗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在体实验,明确TAT-PEP对小鼠全脑缺血后是否具有长期的神经保护效应 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BCCAO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 Sham组(假手术组, n=40),Control组(0.5ml生理盐水,qd ip, n=40)和TAT-PEP组(150μg/kg,qd ip, n=40),再灌注即刻给药,连续28d。首次药物注射6h、24h、48h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情况。应用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并计数BCCAO小鼠7d后神经元的存活情况。采用TUNEL染色统计BCCAO小鼠7d后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应用FJC染色统计BCCAO小鼠7d后神经元变性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明确28d后BCCAO小鼠轴突生长因子(Tau和GAP43)表达量的变化情况。MAP2免疫荧光检测损伤区轴突再生情况。通过被动回避平台试验、高架十字迷宫和恐惧箱实验鉴定治疗后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应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运动功能。应用Morris水迷宫和T迷宫观察小鼠长期记忆能力。 结果:成功建立了BCCAO模型,观察到TAT-PEP通过血脑屏障表达于海马神经元,并于24h是表达量最高。TAT-PEP治疗可明显增加BCCAO术后7d神经元在海马CA1区的存活数量(P0.01);TAT-PEP治疗显著增加BCCAO术后7d海马CA1区Nissl阳性神经元数目(P0.01);TAT-PEP治疗可显著减少BCCAO术后7d海马CA1区TUNEL阳性神经元数目(P0.01);TAT-PEP治疗还可显著减少BCCAO术后7d海马CA1区FJC阳性神经元数目(P0.01)。TAT-PEP治疗能促进Tau(P0.05)及GAP43(P0.01)的表达,促进海马CA1区神经元轴突生长。TAT-PEP治疗还能提高BCCAO小鼠28d后短期空间学习记忆能力(P0.05,P0.01)及短期的关联性和条件暗示性记忆能力(P0.05);TAT-PEP治疗也改善了BCCAO小鼠28d后长期空间学习记忆能力(P0.05,P0.01)以及长期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能力(P0.05,P0.01)。 结论:TAT-PEP治疗能减少脑缺血损伤后短期的神经元的变性和凋亡,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促进损伤区神经轴突再生,提高脑缺血损伤后小鼠短期和长期的记忆能力。 小结:以上研究证实,TAT-M9、TAT-NEP1-40和TAT-PEP均能通过BBB,作用于损伤神经元;TAT-M9可以减少缺血损伤区的神经元丢失,抑制凋亡,改善缺血急性期的神经功能;联合应用TAT-M9和TAT-NEP1-40治疗显著促进轴突再生,对缺血性损伤后的小鼠的长期和短期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均明显提高,强效且长久的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TAT-PEP不仅在缺血早期增加损伤区的神经元存活,抑制凋亡,并且长期治疗后还能促进轴突再生,提高小鼠长期和短期的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促进小鼠缺血晚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本项研究为今后由CNS相关疾病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治疗方法及药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耀山;有关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几个问题的答疑[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11期

2 杨谊平,夏经;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年05期

3 ;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6期

4 ;小儿脑水肿与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5期

5 袁文林,陈芷若;神经系统疾病──入院时体温对卒中死亡率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2期

6 曹嵘;41例儿童突然失明与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7 川上秀史,陈锡慰;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学[J];日本医学介绍;2001年06期

8 王树荚;需要和神经系统疾病鉴别的其他疾病[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6期

9 张玉芝;镁与神经系统疾病[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1年04期

10 李赵梅;副肿瘤神经综合征15例误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仁明;杜宝新;周道友;黄燕;黄培新;;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干预目标及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2 王儒平;罗翌;方志坚;兰万成;叶烨;李俊;张宏业;;急诊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病种分布及其救治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神经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6年

3 樊春秋;;早期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杨任民;;神经系统疾病分子生物学[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武绍远;;神经系统疾病与抑郁/焦虑[A];玉溪市第十届内科学术年会专题汇编[C];2005年

6 李踔;倪朝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踔;倪朝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吴毅;张峰;;运动训练对神经系统疾病和内科疾病的作用基础[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9 晏勇;刘祥琴;晏宁;蔡志友;;内源性硫化氢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疾病[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卢兴国;;几种神经系统疾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慧慧;我省将建神经系统疾病基因库[N];安徽日报;2012年

2 记者 冯卫东;一种蛋白复合物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N];科技日报;2014年

3 记者 冯国梧;天大医大联手“神经工程”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4 邢宏义;常见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8年

5 记者陈欣然 通讯员刘莉 孟兆熙;天津神经工程研究中心成立[N];天津教育报;2009年

6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 张建;经营理念:打造学科航母[N];光明日报;2003年

7 熊争鸣;健康老人的标准是什么[N];大众卫生报;2007年

8 赵华琼;战斗在一线的神经内科专家张葆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记者  王丹;让生活更加有“质”有“为”[N];雅安日报;2007年

10 刘 柳;健康老人的标准是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勤丽;铝致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死亡方式及其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2 白晶;神经保护肽重组慢病毒对实验性痴呆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游俊;面向知识发现的神经信息文献系统的设计与初步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严程;适用于高尔基染色和荧光标记鼠脑的跨脑区神经追踪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90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疾病谱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邹欣;儿童住院神经系统疾病的变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3 魏中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4 许陈;神经退化疾病相关氨基酸变异数据库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5 李敏;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杨琴;神经系统疾病的突然死亡[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何鹏;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郭珍妮;右向左分流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祁景;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促进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D];郑州大学;2013年

10 郭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博尔纳病病毒CIC及抗体的检测[D];遵义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513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513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b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