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饮茶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26 05:28

  本文关键词: 饮茶 脑梗死 队列研究 出处:《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饮茶对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96 604人(男性76 864,女性19 740人)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8年健康问卷的饮茶频率分为从不饮茶、偶尔饮茶、经常饮茶共3组,平均随访4.02年,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饮茶频率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结果 (1)在从不饮茶、偶尔饮茶及经常饮茶组的脑梗死累积发病率为1.517%(868/65 223)、0.852%(163/22 869)、1.998%(143/8 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60,P=0.000)。(2)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及主要病史、吸烟、饮酒、摄盐等因素后显示,各饮茶组的脑梗死的的风险比(95%CI)分别为1.000、0.713(0.597-0.852)、0.986(0.814-1.193)。结论本研究发现适度饮茶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ea drinking on th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96 604 subjects (76 864 males and 19 740 females).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4.02 years. The effect of tea drinking frequency on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analyzed by Cox risk proportional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never drinking tea.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occasional tea drinking group and the regular tea drinking group was 1.517%.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1.517%.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1.517%.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occasional tea drinking group and the regular tea drinking group was 1.517%.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1.568% 65 / 223%, 163.22% 869% and 1.99889%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 2 / 69.560 P ~ (0.000) P ~ (0.000)). The multivariate Cox risk regression model adjusted gender, age, waist circumference, blood pressure,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major medical history, smoking, drin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fter salt intake and other factors, th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each tea drinking group was 1.000 ~ 0.713 ~ (0.597-0.852) 0.986n 0.814-1.199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oderate tea drinking can reduce th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
【分类号】:R74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士琳;李爱民;;生活方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4期

2 曹莉;曹丽娟;;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高危个体发病风险干预效果的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3 石一鸣;严晋华;杨黛稚;邓洪容;李津;翁建平;;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风险与出生月份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2年18期

4 ;“夜光暴露”增加癌症发病风险[J];抗癌之窗;2012年01期

5 周李涛;张颖;陶立波;沈毅;;心血管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在降压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年03期

6 Gilham C.;Peto J.;Simpson J.;T.O.B. Eden;张振;;婴儿期日间护理与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风险的研究:在英国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7 胡嘉乐;黄婉娴;高洋;朱安娜;孙敏英;杨学习;;FT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年01期

8 孙凤;陶庆梅;陶秋山;杨兴华;曹纯铿;詹思延;;中国台湾地区35~74岁健检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以及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年05期

9 吴松华,项坤三;IDDM诊断和发病风险预测的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5年04期

10 陈峰;CCl6基因多态与哮喘病发病风险的增加相关[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曹丽丽;周玮;朱研蓓;郭文文;蔡振明;李新秀;朱大龙;王亚平;;hMTH1,hOGG1,MUTYH基因多态性变异的联合作用分析与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2 张倩影;李魁秀;李琰;房朝晖;牛书怀;樊晓妹;宋藏珠;刘红;;E-钙粘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许晓华;邱曦;金雪立;赵小英;张敏;C.D'Arcy J.Holman;;腌制品与成人白血病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4 刘璐;;绝经后激素治疗与卵巢癌发病风险[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下册,墙报P25-P48)[C];2013年

5 吴嘉;汪俊军;;吸烟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及其生物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苏怡;余丹丹;王深明;苏逢锡;谢小明;贾卫华;任泽舫;;发热频率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李秉慧;刘亚彬;王青雷;韩梅;温进坤;;ICAM-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暨环境·免疫与肿瘤防治综合交叉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曲俊雅;过量食用奶制品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王乐民;复合雌-孕激素疗法列入致癌目录[N];健康报;2006年

3 记者 郑灵巧;维生素D缺乏增加慢性病发病风险[N];健康报;2008年

4 编译 李译;咖啡可降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记者 胡德荣;维生素D摄入较少者大肠癌发病风险高[N];健康报;2011年

6 记者 叶芳 通讯员 黄金娟 陈捚;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位点找到了[N];广东科技报;2010年

7 罗燕红;牙龈疾病与糖尿病有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8 德荣;先天不足者易患精神分裂症[N];大众卫生报;2006年

9 董欢霁;预防肺癌,别指望维生素了[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刘梅;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抑制2型糖尿病[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兰伟;肥胖相关身体测量指标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董秀娟;XRCC2、XRCC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高发区人群食管癌、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3 杨俊峰;4类植物化学物摄入对乳腺癌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53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f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