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梭形动脉瘤流场特征与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23:49

  本文选题: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切入点:流场特征 出处:《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几何形态与流场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目的:本研究测量并分析椎动脉V4段梭形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参数和流场类型,筛选出与螺旋型流场相关的主要几何形态参数。方法:筛选本中心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间接受脑血管造影的V4段梭形动脉瘤,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病例,测量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几何形态参数,流动力学软件分析动脉瘤的流场。几何形态参数分三类共9项,包括形状大小参数、形态分布参数和空间位置关系参数。根据流场图,将动脉瘤分为螺旋型流场动脉瘤和非螺旋型流场动脉瘤,流场特征判读结果通过Kappa检验其一致性。Logistic分析螺旋型流场相关的几何形态参数。结果:共157例动脉瘤纳入研究,89例为螺旋型流场,68例为非螺旋型流场,流场特征结果判读一致性较好(Kappa=0.896,P0.001)。将9项几何形态参数先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后,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端载瘤动脉入口角度(OR=7.964,P=0.003)、远端载瘤动脉出口角度(OR=4.892,P=0.014)、入口平面和出口平面所在中轴线的空间距离(OR=0.015,P0.001)为影响瘤内螺旋型流场的危险因素。结论:入口角度、出口角度、入口平面和出口平面所在中轴线的空间距离影响梭形动脉瘤流场特征。螺旋型流场动脉瘤有更小的入口角度、更小的出口角度、更大的入口平面和出口平面所在中轴线的空间距离,提示梭形动脉瘤累及的血管越迂曲,越可能具有螺旋流场。第二部分具有螺旋型流场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的构建目的:采用弹性蛋白酶、CaCl_2溶液和物理扩张的不同因素组合,联合作用于兔颈总动脉内膜或(和)外膜,并且改变载瘤动脉形态,探索与人类颅内梭形动脉瘤病理特征更相似且具有螺旋型流场的梭形动脉瘤建模方法。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四组(每组10只):A组为对照组,在颈总动脉封闭一段血管腔,留置针穿刺入封闭血管腔,注入生理盐水,以2 atm持续加压扩张15分钟;B组为单纯CaCl_2内腔组,方法同A组,但注入封闭血管腔的为0.5 M CaCl_2溶液;C组为酶内腔+CaCl_2外膜组,方法与A组相似,不同的是注入封闭血管腔的为0.15 U/μl的弹性蛋白酶消化3分钟,且不加压,同时外膜予0.5 M CaCl_2溶液浸润15分钟;D组为CaCl_2内腔+酶外膜组,方法同C组,同时外膜予3 U/μl的弹性蛋白酶消化3分钟。四组均通过肌肉错层缝合拉伸血管形成血管扭曲,造成引起螺旋型流场的形态微环境。4周后予MRA检查和流场分析,测量对比各组动脉瘤扩张率(?)、成瘤率(扩张率≥50%为成瘤标准)、狭窄及闭塞率、螺旋型流场率等形态学指标。动物处死后,对比瘤体标本内膜和中膜厚度、弹性纤维面积分数、胶原纤维面积分数、弹力层破坏程度等病理学指标。结果:四组动物建模后无死亡,MRA显示A、B、C、D组平均扩张率分别为13.51%、36.2%、69.1%、77.7%,成瘤率分别为0%、30%、60%、90%。与A组相比,B、C、D组均出现扩张(P0.05),C、D组平均扩张率高于B组(P0.01),C组与D组间无差异(P=0.460)。C、D组成瘤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01),C组与D组相似(P=0.303)。四组分别有0例、1例、3例、1例血管闭塞,另外C组有3例、D组有1例存在狭窄,C组的狭窄闭塞率高于其他三组(P0.05)。流场分析显示,四组螺旋型流场形成率分别为10%、44.4%、28.6%、88.9%,B、C、D三组均高于A组(P0.0125),三组间无差异。组织病理显示,B、C、D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弹力层破坏,弹性纤维均较A组显著减少(P0.001),C、D组比B组显著减少(P0.001)。B、C组的胶原纤维较A、D组显著升高(P0.01)。B组瘤壁厚度较A、C、D组显著增厚(P0.05),A、C、D三组间无差异。B、D组大部分(55.56%、66.67%)模型可见内膜下新生血管。结论:CaCl_2内腔加压灌注联合弹性蛋白酶外膜消化法建立的梭形动脉瘤模型,成瘤率高,狭窄闭塞率较低,具有螺旋型流场,病理学特征与人梭形动脉瘤相似,是进行血流动力学与病理学改变相关性研究的合适模型。第三部分不同流场对梭形动脉瘤形态和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目的:CaCl_2内腔加压灌注联合弹性蛋白酶外膜消化法处理兔颈总动脉后,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形态分别使梭形动脉瘤形成螺旋型流场和非螺旋型流场,对比两种流场特征对梭形动脉瘤形态和病理学改变的不同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4只作为对照,32只分成两组,W组为扭曲实验组:在兔颈总动脉封闭一段血管腔,留置针穿刺入封闭血管腔,注入0.5 M CaCl_2溶液,以2 atm持续加压扩张15分钟,同时外膜予3 U/μl的弹性蛋白酶消化3分钟,拉伸血管形成血管扭曲,以形成螺旋型流场动脉瘤,Z组为直线对照组:化学处理与W组相似,不同是处理后血管保持平直,以形成非螺旋型流场。在6周时,行MRA、USPIO增强MRI、流场特征分析,分为螺旋型流场组和非螺旋型流场组,对比动脉瘤扩张率、狭窄及闭塞率、MRI平均SNR下降比率等形态学指标,处死一半动物,对比瘤体内膜和中膜厚度、弹性纤维面积分数、胶原纤维面积分数、MMP-2、MMP-9和α-SMA等病理学指标。在9周时,行相同检测后两组间对比,同时行两个时间点前后自身对比。结果:6周时:两组均有2例闭塞,1.流场特征:Z组14例均为非螺旋型;W组13例为螺旋型,1例非螺旋型纳入Z组分析。2.形态学:W组(螺旋型流场)的平均扩张率显著大于Z组(非螺旋型流场)(P=0.001)。3.组织病理学:W组弹力纤维面积分数和α-SMA面积分数更低(P0.05)。4.分子病理学:W组的MMP-9、MMP-2、NF-κB表达均显著高于Z组(P0.01)。9周时:1.流场特征:Z组7例均为非螺旋型;W组7例均为螺旋型。2.形态学:与Z组相比,W组平均扩张率更高(P0.001)。3.组织病理学:W组内膜和中膜厚度更厚(P=0.047),胶原纤维面积分数和α-SMA面积分数更低(P0.05)。4.分子病理学:W组的MMP-9、MMP-2、NF-κB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9周与6周时比较:1.形态学:Z组动脉瘤已明显缩小(P=0.001),而W组的平均扩张率仍达75.8%,无明显变化。2.病理学:Z组在9周时MMP-2、MMP-9、NF-κB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而W组仅MMP-2的表达有所下降(P=0.032),MMP-9、NF-κB无下降。USPIO增强MRI:注射USPIO后,正常血管SNR无明显变化,W组和Z组的瘤壁SNR均显著下降(P0.001)。结论:与非螺旋型流场相比,螺旋型流场使瘤壁NF-κB、MMP-9、MMP-2表达增加,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减少,导致瘤体体积更大。模型动物可对已形成的梭形动脉瘤进行自身修复,而螺旋型流场的持续存在阻碍了其自身修复的过程。USPIO能使梭形动脉瘤瘤壁MRI信号改变,提示其可用于MRI瘤壁成像诊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政;;新式成角型环套状动脉瘤夹在梭形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2年02期

2 肖福顺;李牧;王嵩;冯学泉;赵晓峗;;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梭形动脉瘤的实验研究[J];天津医药;2006年08期

3 张文清;漆松涛;黄绳跃;吴烽芳;沈衍富;俞训彬;丁桂升;黄绍嵩;林伟;;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的高频超声观察与病理学评价[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22期

4 ;国内首例联合支架与弹簧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获得成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5 张弘,王剑伟,李可;大脑前动脉水平段梭形动脉瘤二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6 方亦斌;Larrabide. I.;徐瑾瑜;于瀛;黄清海;王盛章;Wakhloo A. J.;刘建民;;单纯支架治疗梭形动脉瘤的计算机仿真及血流动力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年06期

7 张连富;徐善水;方兴根;李子付;江国权;;兔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作[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年08期

8 吴中学,张静波,李佑祥,姜除寒,杨新健,张友平,尹可,王忠诚;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9 张文清;漆松涛;安胜利;龙浩;;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观察[J];广东医学;2007年05期

10 王秀东;;一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璇;龚渭冰;张晓东;张文清;包杰;;膨体聚四氟乙烯包裹治疗梭形动脉瘤的超声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永力;刘方军;孙玉明;石祥恩;;颞浅动脉移植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褚晓明 何川;宣武医院完成梭形动脉瘤孤立术[N];健康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祁鹏;椎基底动脉系统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张永鑫;梭形动脉瘤流场特征与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3 张文清;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转移性生物膜包裹治疗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4 杨璇;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包裹治疗的超声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国权;兔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其修复机制探索[D];皖南医学院;2015年

2 张连富;兔梭形动脉瘤模型初步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4年

3 曾X;不同截面支架治疗囊状和梭形动脉瘤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8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608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