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丘脑底核 切入点:帕金森病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治疗帕金森病人有显著疗效,DBS手术的成功依赖于对丘脑底核(the subthalamic nucleus,STN)准确定位,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帕金森(PD)患者DBS术前行磁共振多序列扫描显示STN核的能力,对比研究并选择最佳可视化STN核的MRI扫描序列。方法:我们纳入10例正常人及10例PD患者,均在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进行多序列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TSE,FLAIR,T1-MPRAGE,T2-SPACE,T2*-FLASH2D(tra、cor、sag),SWI,我们对每个序列图像进行半定量评估,评分标准采用6级评分积分制度,分级如下:5 靶点位置非常清晰的划分;4 靶点位置分辨清楚;3 靶点位置可见,但边界不清;2 靶点显示模糊;1 靶点显示不清;0 无图像。然后由两位专业的影像科医师进行评分,半定量分析各种扫描序列对于STN显示的情况。对于STN直视化效果最佳的序列,需要与患者术后电极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位影像科医生在不同的序列中对可视化STN核的评分如下,各序列的平均分值分别为T1-MPRAGE(2.70±0.657/2.90±0.553)、FLAIR tra(2.65±0.671/3.10±0.553)、T2-SPACE tra(3.65±0.671/3.65±0.587)、T2-FLASH2D tra(4.55±0.51/4.55±0.51)、T2*-FLASH2D sag(3.55±0.510/3.35±0.489)、T2*-FLASH2D cor(3.95±0.686/4.00±0.725)、SWI tra(3.95±0.510/3.95±0.510)、T2-TSE(3.35±0.671/3.20±0.696),其中T2*-FLASH2D tra明显高于其他序列。同时所有序列均进行Kappa检验,结果显示T1-MPRAGE、FLAIR tra、T2-TSE、T2*-FLASH2D sag各序列Kappa值均0.4,表示该序列一致性较差。T2*-FLASH2D tra、T2*-FLASH2D cor、SWI tra、T2-SPACE均0.4一致性较好,其中T2*-FLASH2D tra一致性最高。说明T2*-FLASH2D tra对于STN术区靶点的显示最佳。并与患者术后的电极探针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使用T2*-FLASH2D、T2-SPACE和SWI imaging序列可以准确预定靶点位置,大大缩短手术日术前准备时间,提高靶点预估的客观性,从而可以使得手术中微电极探测次数减少,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及减低手术风险。目的:影像图像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评估电极位置扮演着重要角色,MRI虽能清晰显示靶点结构,但植入电极材质在磁场中的安全性仍然引起人们关注,本研究应用术后头颅CT和术前MRI图像融合技术,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植入电极位置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行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帕金森病人,共32人,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进行统一帕金森运动评分量表(Unit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e Scale,UPDRSⅢ)评分,术前左旋多巴大剂量冲击试验均30%,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5T高分辨T2WI图像扫描,术后约1小时行螺旋CT薄层扫描,术后2~3周行MRI扫描。将术前1.5T MRI图像与术后薄层CT图像导入Leksell软件中进行融合,然后以AC-PC的中点作为原点,分别在三个方向上测量电极位置。在32例患者术后颅脑薄层CT与术前MRI的融合图像中测得的电极尖端位置,与常规术后复查MRI图像测得电极位置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术后CT及术后MRI扫描时间,分析电极位置精确度及检查耗费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病人临床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运动症状有影响改善,特别是运动迟缓、僵直等症状,降低致残率。术前未服药及服药后UPDRS III得分分别为48.82±20.73、9.55±9.63,术后开机未服药、开机后服药UPDRS III得分分别为24.82±12.97、4.82±3.34;术前大剂量服药(左旋多巴)改善率约为80.7%,“开机+未服药”改善率约为47.5%,“开机+服药后”改善率约为87.2%。(2)两种方法测得植入电极尖端位置相关性较好,左侧电极空间位置r值分别约0.896、0.939、0.962,右侧电极空间位置r值约0.927、0.996、0.865,p值均小于0.008;(3)电极尖端空间位置,融合组:左、右电极尖端位置平均为Axial:2.67±1.38(3.23±1.45)、Lateral:10.29±1.67(11.61±1.76)、Vertical:6.96±1.96(6.88±1.38),常规组:左、右电极尖端位置平均为Axial:2.81±1.48(3.31±1.33)、Lateral:10.53±1.70(11.58±1.77)、Vertical:7.26±1.01(7.03±1.54),除左侧电极Lateral及Vertical水平方向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常规术后复查MRI平均扫描时间约为7.65±0.328分钟,而术后CT检查平均扫描时间约为2.85±0.292分钟,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BS术后应用头部薄层CT与MRI图像融合能精确定位电极位置,为避免术后复查MRI的潜在风险,缩短术后复查的时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避免术后复查MRI给患者带来潜在的风险并缩短术后检查时间,是一种方便、快捷、精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2.5;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曹胜武;赵春生;洪讯宁;曹纹平;;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03期
2 陈博宇;范国光;刘虎;商秀丽;;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模式改变[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年12期
3 杨岸超;石林;张鑫;张建国;;磁共振环境下DBS电极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08期
4 Michael R Torkzad;Hkan Ahlstrm;Urban Karlbom;;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quences for assessment of fistula-in-ano[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年05期
5 Ken Nakamura;Keizo Sugaya;;Neuromelanin-sens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depicting tissu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ing neuromelani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4年07期
6 王波;戴敏方;王云勇;张洁;李洪亮;沈凌;;帕金森病脑内铁沉积的SWI定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年11期
7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年08期
8 刘波;陈俊;刘岘;龙玉;陈志光;李宁娜;;帕金森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7期
9 吴劲松,周良辅,高歌军,洪汛宁,毛颖,杜固宏;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609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60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