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作用
本文选题:脑梗死 切入点:急性期 出处:《实用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将1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组(急性期组)、脑梗死亚急性期治疗组(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安慰剂组则为常规治疗+1 m L生理盐水(安慰剂),急性期组为常规治疗+1m L(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入院后第1~3天),亚急性期组为常规治疗+1 m L(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入院后第4~6天),各组分别于治疗后的第7天行血常规及血沉检查,于治疗后的第1及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及修改后的Rankin量表对受试对象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急性期组的血沉较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减慢,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亚急性期组与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根据Barthel指数及修改后的Rankin量表评定结果,急性期组的神经功能较亚急性期组、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亚急性期组与安慰剂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ow dose dexamethas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subacute period. Methods: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ute group), subacute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ment group (subacute group),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placebo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1 m L saline (placebo), acut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1m L (5 mg) and dexamethasone injection (1~3 days after admission), subacute group for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1 m L (5 mg) dexamethasone injection (4~6 days after admission). Each group after treatment of seventh days of blood and blood sedimentation, after treatment of first and 3 months with the Rankin scale Barthel index and modified nerve function evaluation of subjects. Results: the acute group than ESR subacute group,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and subacute group and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ankin Barthel index and revised the rating scale, acute group and nerve function than sub acute group,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P0.05), and subacute group and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low dose dexamethasone exerts a neuroprotective role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作者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2014年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23108064-2)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直堂;王建平;刘聪;许栋乾;;不同时间点移植的小胶质细胞在脑梗死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0期
2 张国华;高瑞利;周毅;刘希奇;蒋欣;张宏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3 钟平;汪国胜;;感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8年07期
4 王晓平,杨任民,胡启原;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不良反应的前瞻性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5 王景周,严家川,周红杰,高东,何明利,徐有奇,陈曼娥;MCA-O鼠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地塞米松对其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直堂;苏进营;王静;刘志军;张辉;;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年07期
2 杨直堂;苏进营;陈宏波;刘志军;刘贵京;佘红燕;;小剂量地塞米松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15期
3 潘新霞;刘永凤;;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贝尔麻痹的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年01期
4 孙建波;卢秀兰;;麻醉穿刺时地塞米松对神经根损伤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2期
5 刘礼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10在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13期
6 邢馨元;张建忠;常越;李平安;董俭达;曹相玫;景丽;;小胶质细胞在大鼠暂时性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区活化反应的初步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4年03期
7 何以鉴;梁中坤;黄勇;黄树现;;鞘内注射甲泼尼松龙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24期
8 宛丰;黄梅;吕衍文;;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年08期
9 许成;;孟鲁司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6、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年03期
10 曹立军;王进;孙春丽;陈玉国;;乌司他丁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张敏;;小神经胶质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07期
2 董梦久;朱戈丽;郭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a在近期感染中的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年02期
3 赵玉玲 ,冯卫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9期
4 余术宜,方云祥;小胶质细胞与脑缺血[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年04期
5 彭华,郭洪志;急性脑梗死及其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年05期
6 郭毅,周志斌,姜昕,赵宏文,陈实,古坤毅,马可夫;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5期
7 钟平,杨任民;中药川芎嗪治疗急性脑缺血机理的实验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3年01期
8 姜德波,韩仲岩,敖宁,杨晶,明风存,魏淑贞;期前感染与老年人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年01期
9 刘芳龄,封锦芳,王凤红,张微微,魏亚洲,钱雪梅;脑血管病与感染(附118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年04期
10 王晓平,韩咏竹,杨任民,洪铭范,吕达平,陈惠青;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其血钾影响[J];安徽医学;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音,张书有,李光耀,孙剑;脑梗死急性期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4期
2 马桂贤;王丽娟;单志新;林秋雄;张雄;王硕;刘新通;;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12期
3 刘彦;盖赵秀;赵桂霞;王春艳;;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08期
4 向磊,张淑贞,庆小宁;脑梗死发病年龄年轻化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01期
5 许丽珍,周刚,方琪;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测定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1年05期
6 么冬爱,汪铮,章军建,张晓琴;性激素失衡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康复;2001年15期
7 ;脑梗死的研究进展测验题[J];成都医药;2001年03期
8 续运勤,于宗明,迟兆富,汤克仁,李大年;重症脑梗死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2年01期
9 魏寿兰,李 萍,刘 汉 ,景本年,李卓江;脑梗死患者凝溶分子标志物变化及丹参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1期
10 宋水江 ,闻树群 ,黄鉴政 ,丁德云 ,郑晓红;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脑梗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彦知;杨建宇;;《光明中医》杂志近3年所载脑梗死相关文献总结[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聂德云;李承晏;;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赵建国;;脑梗死的若干问题商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马桂贤;王丽娟;单志新;林秋雄;张雄;王硕;刘新通;;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黄帆;杨静;徐雪;马中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冯靓;韩钊;;血尿酸与不同病因分型脑梗死发病及预后关系的探讨[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巩林静;秦卫国;边连防;;血糖升高对脑梗死预后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洪连;吴晓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及存在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朱良付;黄如训;盛文利;卢林;李振东;;幕上130例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建荣;王学峰;王桥根;;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华;治疗脑梗死的药物选择原则[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2 巍巍;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便秘显效[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琦;蛋白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蒋超;脑梗死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及黄体酮的干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阚保红;基于脑梗死中医全程适时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彭延波;脑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对预后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2年
5 张新春;脑梗死血运重建前后证候演变规律及芎芪合剂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林永忠;脑梗死患者GBE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运动捕捉和~1H-MRS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7 谢荃;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马建华;PDE4D、ALOX5A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靳欣;Chemerin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对HUVEC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10 管玉青;实验性脑梗死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价和病理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5年
2 花楠;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预后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聪;正丁基苯酞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敏;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刘新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复静脉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6 余白浪;不同时期电针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景yN;12pl3两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云南汉族脑梗死的关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8 夏楠;年龄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功能恢复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9 桂月江;脑梗死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刘俊平;胱抑素C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13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61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