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病变半暗带对腔梗的作用及基底节区重度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病因研究
本文选题:脑白质病变 切入点:腔隙性脑梗死 出处:《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均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发现,WMH是新发腔隙性脑梗死和腔隙的独立危险因素;WMH半暗带的发现提示WMH也可能对腔梗发生部位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和WMH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590名幕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梗死灶和WMH的空间位置关系将其分为四类(轴位DWI像和冠状位FLAIR像):Grade 0,两者完全无接触;Grade Ia,两者接触但无重叠;Grade Ib,两者部分重叠;Grade II,两者完全重叠(即腔梗完全发生于WMH内部)。将Grade Ia和Grade Ib患者定义为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而Grade 0和Grade II定义为非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分析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观察两组患者短期预后的差异。研究结果:47.9%(283)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WMH边缘(Ia级=27.6%和Ib级=20.3%),51.5%(304)的腔隙性脑梗死与WMH完全无接触(0级),仅有0.5%(3)的腔隙性脑梗死完全发生于WMH内部(II级)。与非边缘型腔梗相比,边缘型腔梗患者梗死灶面积更大(轴位DWI:12.81±3.47mm vs 11.45±3.22mm,p=0.000;冠状位FLAIR:13.69±3.58mm vs 12.71±3.58mm,p=0.001),深部和侧脑室旁WMH更严重。边缘型腔梗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更重(NIHSS评分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更低。以边缘型梗死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皮质下白质梗死(OR=31.15;95%CI14.13 68.69),轴位DWI梗死大小(OR=1.19;95%CI 1.11 1.27),脑室旁WMH(OR=1.42;95%CI 1.05 1.91)和深部WMH(OR=1.95;95%CI1.44 2.63)是边缘型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近一半的急性腔梗位于WMH边缘,且脑室旁WMH和深部WMH是边缘型腔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WMH可能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位置产生影响。研究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边缘存在半暗带,其可能影响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演变。因此,本研究探索WMH半暗带与腔隙的关系,观察位于WMH边缘的急性脑梗死是否更容易进展成为腔隙或空腔。研究方法:共纳入96名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大小均≤25mm。在轴位T2像和冠状位FLAIR像上,依据急性脑梗死与WMH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灶与WMH接触或者部分重叠)和非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灶与WMH无接触或者完全在其内部)。记录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基本数据、梗死灶大小、梗死部位和WMH的严重程度(Fazekas量表)。所有患者在3月后进行MRI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进展成为腔隙或者空腔的概率;同时,探索急性脑梗死进展成为腔隙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96名患者中,37(38.5%)名患者为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59(61.5%)名患者为非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在随访MRI中,共有55(57.3%)名患者的急性脑梗死进展成为腔隙或空腔。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比非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更容易进展成为腔隙(78.4%vs 44.1%,p0.05)。皮质下白质区域内的急性脑梗死最容易进展成为腔隙(73.33%),其次是丘脑梗死(53.33%)和幕下梗死(48%),基底节区脑梗死进展成为腔隙的几率最低(18.2%)。单因素分析,进展成为腔隙的患者基线期梗死灶更大,且梗死灶易出现在皮质下白质区域。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基本资料和WMH严重程度在腔隙发生者和非腔隙发生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WI梗死大小(OR=1.13,95%CI1.01 1.25)和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OR=4.30,95%CI 1.65 11.19)是形成腔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边缘型腔隙性脑梗死更容易进展成为空腔,支持WMH半暗带影响腔隙的形成假说。研究目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密切相关。然而,基底节区EPVS(basal ganglia EPVS,BG-EPVS)异质性明显,重度BG-EPV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对重度BG-EPVS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研究方法:前瞻性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在MRI-T2像上,EPVS40个或数不清时定义为重度BG-EPVS患者;同时,纳入非重度BG-EPVS为对照组,以年龄(±1岁)和性别按2:1的比例进行匹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基本数据、半卵圆中心EPVS数量(0-4分)、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脑萎缩程度(0-6分)。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BG-EPVS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89名重度BG-EPVS患者和178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者。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血管危险因素上无显著性差异。重度BG-EPVS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中位数:6.0%vs 6.1%,p0.05),而舒张压(86.20+13.03mm Hg vs 82.61+11.35mm Hg,p0.05)更高,梗死灶更大(中位数:12.18mm vs 10.07mm,p0.05),WMH程度更重(包括总体WMH、脑室旁WMH和深部WMH),脑萎缩更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萎缩(OR=1.40;95%CI1.13,1.73)和深部WMH(OR=1.88;95%CI 1.24,2.83)是重度BG-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萎缩和深部WMH是重度BG-EPVS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脑萎缩可能对重度BG-EPVS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连彬;刘军;张涛;;脑白质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健;葛冰;;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24期
3 张爱娟;郭玉峰;钟池;宋保华;;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周芬莉;吴军;江锦赵;张海鸥;陈淮菁;;脑白质病变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5 高阳;;缺血性脑白质病变[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6期
6 李广生;杨淞然;潘小平;;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病变的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2年09期
7 田国红;贾楠;江汉秋;卢宁;张晓君;;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脑白质病变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年04期
8 刘伟;于逢春;;饮酒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广泛脑白质损害1例报告[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9期
9 ;关于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7年02期
10 张知新,喻唯民,王琳,周忠蜀,沈抒,张雪哲;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治疗前后神经系统表现及其脑白质病变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熊友生;;脑白质病变分类与影像学特征[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2 赵春慧;张双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研究进展[A];2012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3 ;球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朱海英;;血管性痴呆患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及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5 程辰;黄德晖;吴卫平;;合并卵圆孔未闭的脑白质病变与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影像对比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6 邹松;余庆华;沉东挥;陈春霞;;新生儿及儿童脑白质病变的磁共振弥散表观系数均值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7 熊云云;Adrian Wong;Margherita Cavalieri;Reinhold Schmidt;Winnie W.C.Chu;Ka Sing Wong;刘新峰;Vincent Mok;;脑卒中伴融合型脑白质病变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治疗[A];2013年全国老年性痴呆与相关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钱江潮;王菊香;周海霞;李原;阮积晨;章佳珠;;1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的脑MRI表现[A];2005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心脑血管都有病药该怎么吃[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小雨;脑白质病变半暗带对腔梗的作用及基底节区重度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病因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刘效风;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病变研究 2、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定量分析的方法学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张向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前瞻性记忆损害的相关性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复兴;脑白质病变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雅文;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张利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抑郁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梁婧洁;脑白质损害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功能与执行功能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6 邱菊;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前瞻性记忆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陈娜;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肾功能及其它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8 刘军;脑白质病变与认知障碍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D];泰山医学院;2011年
9 高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10 黄纯臣;卒中人群脑白质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2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64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