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形态学、分布及血管内治疗的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2 14:23

  本文选题:颅内复杂动脉瘤 切入点:形态学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的50%-85%,具有高致死率及致残率。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数量、生长方向、生长速度和症状表现等对临床治疗工作有着很大影响。而颅内复杂动脉瘤主要是指由于瘤体的大小、瘤颈的宽度、动脉瘤的生长部位特殊而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的动脉瘤。包括以下几种:巨大动脉瘤,宽颈、梭形、夹层或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附近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瘤,颅内多发动脉瘤,这些因素给神经外科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及挑战,其结局可能是致命性的。为改善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近10年来收治的41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形态、分布规律的因素,并探讨治疗措施及疗效评价。第一章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形态学及分布的因素分析研究背景颅内复杂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动脉硬化是病理基础,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都是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变性,形成动脉瘤的重要因素。而关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的结论主要倾向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显著。而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形态学变化,目前对于动脉瘤形态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大小、位置、形状、高宽比、高颈比、宽颈比、瘤高及载瘤动脉直径比值、动脉瘤与瘤颈平面夹角(动脉瘤角)、瘤颈平面与载瘤动脉平面夹角(血管角)等方面。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治疗难度和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本章主要探讨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的因素。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分布情况的因素。方法收集近10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1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3例,女257例,年龄16-92岁。综合分析多因素(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瘤具体部位)在影响动脉瘤形成(大小、瘤颈、形态)中的关系密切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动脉瘤其大小、瘤颈以及形态之间的关系。将其按50岁以下和50岁(含50岁)以上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是否破裂、前后循环等因素的差异;再将其按动脉瘤大小1Omm以下和10mm(含10mm)以上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破裂、宽颈与否、形状规则与否、发生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按宽颈与否分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按形状规则与否分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部位等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 Regression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再在此基础上用Pearsonx2检验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检验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总结影响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的因素。结果性别、年龄、动脉瘤发生部位与宽颈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瘤发生部位对动脉瘤大小的形成密切相关,年龄和发生部位对动脉瘤的形态规则与否密切相关;按年龄分组,男女性别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0岁以下组别男性占46.11%、女性占53.89%,50岁(含50岁)以上组别男性占31.13%、女性占68.87%。两组间合并高血压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0岁以下组别高血压患者只占19.9%,50岁(含50岁)以上组别高血压患者占45.1%。两组间合并糖尿病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0岁以下组别糖尿病患者只占2.1%,50岁(含50岁)以上组别高血压患者占6.3%。两组间是否破裂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711),50岁以下组别动脉瘤破裂患者占20.73%,50岁(含50岁)以上组别动脉瘤破裂患者占22.18%。10mm以下和10mm(含10mm)以上两组间高血压情况无差异(P=0.708),小于10mm以下组别合并高血压者占34.4%,大于10mm(含10mm)以上组别合并高血压者占32.4%;两组间糖尿病情况无差异(P=0.994),小于10mm以下组别合并糖尿病者占4.1%,大于10mm(含10mm)以上组别合糖尿病者占4.2%;两组间动脉瘤破裂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10mm以下组别动脉瘤破裂者占85.76%,大于10mm(含10mm)以上组别动脉瘤破裂者占58.33%;两组间动脉瘤形态规则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10mm以下组别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态者占68.9%,大于1Omm(含10mm)以上组别动脉瘤呈现不规则形态者占50.9%。两组间动脉瘤是否宽颈动脉瘤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10mm以下组别宽颈动脉瘤者占45.03%,大于10mm(含1Omm)以上组别宽颈动脉瘤者占25.93%。两组间发生部位间存在差异(P0.05),大于10mm(含10mm)以上组在颈内动脉系统发生较多。按宽颈与否分组,两组间年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50岁以上宽颈动脉瘤发生较多;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两组间不同发生部位存在差异(P0.05),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发生率较高。按形状规则与否分组,两组间年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70),两组间高血压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糖尿病情况无显著差异(P=0.67),两组间不同发生部位存在差异(P0.05),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发生率较高。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脑部血管结构变性,导致复杂动脉瘤发生几率增大。高血压、糖尿病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大小没有明显影响。小于10mm的颅内复杂动脉瘤较大型动脉瘤形态更复杂,更易破裂出血。管径较粗的血管,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几率较低,管径较细的血管,内腔压力大,血管壁相对较薄,形成动脉瘤后破裂的几率增加。宽颈动脉瘤发生与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加重有关,在血流动力学较复杂的、血流量较大的血管发生率较高。管径粗、血管壁厚的动脉较管径细、血管壁薄的动脉对血流动力学有更好的耐受性,形成动脉瘤后修复能力强,瘤壁完整性相对较好,瘤体形态相对规则。第二章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二是通过血管内治疗。早期血管内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栓塞技术日臻成熟,血管内栓塞术凭借其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但颅内复杂动脉瘤因其复杂的形态结构、与周围结构的复杂关系也给血管内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虽然近年来,柔软安全的支架输送系统使支架可能通过迂曲的颅底血管,从而使瘤颈重塑形成为可能,支架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单纯采用弹簧圈治疗的致密栓塞率低、疗效差的局面,使这类复杂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优势日益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素,仍需要不断的积累、总结经验。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在前一章节所收治的41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基础上,运用Logistic Regression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单纯动脉瘤栓塞、支架辅助栓塞、手术夹闭等几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预后等差异。再将接受血管内栓塞手术治疗者共311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栓塞组256例,支架辅助栓塞组55例,分析比较两组间在宽颈与否、形态规则与否、大小等方面的栓塞程度、疗效有无差异。并应用Pearsonx2检验分析方法分析上述因素,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特点。结果单纯动脉瘤栓塞、支架辅助栓塞、手术夹闭等治疗方法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大小、宽颈与否、形态规则与否的方面的疗效和预后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接受血管内栓塞手术治疗者共311例,根据具体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栓塞组256例,支架辅助栓塞组55例。单纯栓塞组瘤体痊愈者占89.06%,死亡者占4.69%;支架辅助栓塞组痊愈者占90.90%,死亡者占9.09%。按宽颈与否分组,窄颈动脉瘤组治愈者占87.0%,死亡者占5.7%,宽颈动脉瘤组治愈者占86.5%,死亡者占7.8%,两组间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306);按形态规则与否分组,形态规则动脉瘤组痊愈者占84.2%,死亡者占9.2%,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组痊愈者占88.0%,死亡者占5.2%,两组间疗效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27);按复杂动脉瘤大小分组,动脉瘤10mm以下组瘤体痊愈者占87.0%,死亡者占6.1%,动脉瘤10mm以上组瘤体痊愈者占86.2%,死亡者占7.4%,两组间疗效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34)。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组比较,10mm以上的大型动脉瘤单纯栓塞组致密填塞者占48.5%,支架辅助栓塞组致密填塞者占60%,两组间栓塞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720);单纯栓塞组治愈者占91.2%,死亡者占1.8%,支架辅助栓塞组治愈者占86.7%,死亡者占13.3%,两组间疗效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79);单纯栓塞组复发者占5.5%,支架辅助栓塞组复发者占5.1%,两组间复发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945)。宽颈动脉瘤组,单纯栓塞组致密填塞者占47.8%,支架辅助栓塞组致密填塞者占48.8%,两组间栓塞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494);单纯栓塞组治愈者占93.8%,支架辅助栓塞组治愈者占90.7%,两组间疗效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41);单纯栓塞组复发者3.1%,支架辅助栓塞组复发者占5.1%,两组间复发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610)。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单纯栓塞组致密填塞者占41.2%,支架辅助栓塞组致密填塞者占37.5%,两组间栓塞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403);单纯栓塞组治愈者占95.1%,支架辅助栓塞组治愈者占95.8%,两组间疗效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68):单纯栓塞组复发者5.0%,支架辅助栓塞组复发者占13.0%,两组间复发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121)。结论大型动脉瘤相对来说复发率稍高,支架辅助技术可能会增加大型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降低栓塞后的复发率。支架辅助技术在宽颈动脉瘤和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的治疗应用上,虽然在总体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且致密栓塞率稍低,正说明支架在这类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中因不能致密栓塞而起到的保护作用。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是很个性化的,取决于动脉瘤的颈部宽窄,动脉瘤体的形态、指向、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支架辅助技术对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有帮助,但也要是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关键是要封堵住瘤颈口,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


本文编号:1700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00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e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