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醒后卒中的病因与早期临床预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00:02

  本文选题:醒后卒中 切入点:缺血性卒中 出处:《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病因与醒后卒中对于患者早期临床转归的影响。从而为指导二级预防及对醒后卒中的预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比较两组间人口统计学、影像学资料,分析醒后卒中病因。分别对入院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运动评分和出院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 根据出院时患者mRS评分不同,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mRS≥2分)与预后良好组(0≤mRS≥1分),对两组患者早期预后评价。结果本研究对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6例,排除发病后入院时间7天;卒中发生时间和环境信息缺失的患者;缺乏相关卒中严重程度记录和出血性卒中患者106例,最终纳入420例。其中,男266例,女154例,平均年龄(69±12)岁,醒后卒中组有103例,其余317例为非醒后卒中组。1.病因学: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构成比(23.3%对34.7%,P=0.031)、空腹血糖(6.1±2.1对6.6±3.7,P=0.012)显著低于非醒后卒中组;甘油三酯(2.0±2.1对1.8±1.0,P0.001)、小血管闭塞型卒中(21.4%对11.0%,P=0.008)、房颤病史(25.2%对11.8%,P=0.015)患者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非醒后卒中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病史、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及脑卒中的分型均不是醒后卒中发病的预测因素。2.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醒后卒中构成比(31.2%对18.9%,P=0.003)、房颤病史(24.0%对11.8%,P=0.001)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11.8±3.8对5.0±2.8,PO.001)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中发病至入院时间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20.9±22.9对16.6±17.4,P=0.004)。多变量logist 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 2.007,95%CI:1.749~2.304;P0.001)是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从研究中我们发现:醒后卒中患者与非醒后卒中患者病因无明显差异。而醒后卒中与早期功能转归不佳是有联系,醒后卒中患者初始的NIHSS显著高于非醒后卒中患者的评分,且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mRS分布显著不同。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and the effect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on early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
Patients with missing stroke and miss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
Among them , there were 106 males , 154 females , average age ( 69 卤 12 ) years , 103 in post - wake stroke group , and 317 non - post - wake stroke group . 1 . etiology :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group to large atherosclerotic stroke ( 23.3 % vs . 34.7 % , P = 0.031 ) , fasting blood glucose ( 6.1 卤 2.1 vs 6.6 卤 3.7 , P = 0.012 )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n - wake stroke group ;
The ratio of triglyceride ( 2.0 卤 2.1 to 1.8 卤 1.0 , P0.001 ) , small vessel occlusion stroke ( 21.4 % vs 11.0 % , P = 0.008 ) , the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25 . 2 % vs 11.8 % , P = 0.015 )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 - wake stroke .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NIHSS score ( OR 2.007 , 95 % CI : 1.749 ~ 2.304 ) at admission .
P0.001 )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prognosis in stroke .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tiology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 - wake - up stroke . The initial NIHSS in post - wake strok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 - post - wake stroke patients , and the mRS distribution in post - wake stroke and non - wake strok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平光,杨卫红,陈兴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性转变[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4期

2 程鸿,于树森;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恶化[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5期

3 黄盘冰,戴耀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J];医学综述;2000年08期

4 林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11期

5 张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7期

6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7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液稀释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8 王永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年04期

9 曲东锋;急性缺血性卒中去氨普酶增大剂量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7期

10 李光民;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任;郝子龙;陶文丹;孔繁一;刘鸣;;8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宇航;;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及治疗策略[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涛;;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理念对中医的启示[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样肽的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倪秀石;凌茹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声溶栓治疗[A];第七届全国颅脑及颈动脉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唐洲平;;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流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雷;王翠兰;;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李敬诚;杨清武;杨红;张莉莉;方传勤;王景周;向静;;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狭窄开通技术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思睿;章军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治疗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心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x-LDL水平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翟明锋;醒后卒中的病因与早期临床预后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博;胱抑素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斌;血糖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相关性[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杨伟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强化内科治疗的早期再灌注特点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王雷;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王妮;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延迟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曹红元;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血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及与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9 陈文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邵璐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23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23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