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缓释微球联合颞肌贴敷术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
本文选题:慢性脑缺血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参考:《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使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制成VEGF缓释微球,探索其联合颞肌贴敷术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烟雾病等慢性脑缺血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1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质鉴定: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构;采用MicroBCA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将用罗丹明标记的微球注入大鼠颞肌组织,分别于第10天和第30天取颞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2VEGF缓释微球联合颞肌贴敷术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结扎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的方法制造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在造模后第14天,根据大鼠分组分别行颞肌贴敷术及缓释微球注射。各组于颞肌贴敷术后30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颞肌贴敷区域脑血流量,行大鼠脑血管造影术,观察颅内外血管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颞肌组织及脑组织的微血管密度,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法)测定大鼠颞肌组织及脑组织的α-SMA的表达情况。 结果: 1VEFG-PLGA缓释微球的性质: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VEGF-PLGA为圆形球体,,形态较一致,表面光滑无孔隙,其粒径约为4-10μm;VEGF-PLGA微球的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0.0255%和85.07%。VEGF-PLGA微球第一天突释率平均值为20%,微球在30天内能持续释放VEGF,20天累积释药率可达80%,整个释药过程较为平稳;其在组织中可存在较长时间,表现有共聚物的自然降解。 2行为学观察结果及脑血流量检测结果:与3-VO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且第3-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间探索实验亦显示:各组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与3-VO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EMS组和EMS+VEGF组之间的学习和记忆成绩未见明显差异。假手术组、3-VO、EMS、EMS+VEGF组脑血流量值(×10-2ml g-1/min)分别为50.13±10.43,20.86±7.319,33.59±5.830和47.97±9.756。相比于3-VO组,其余各组脑血流量均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EMS+VEGF组与EMS组相比,其脑血流量值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脑血管造影术结果:可见假手术组及3-VO组颈外动脉分支清晰,明确,基本无小血管增生,EMS组颈外动脉分支杂乱,可能与行颞肌贴敷术损伤血管有关,而在EMS+VEGF组可见有明显血管增生,且数量较多。 4免疫组化及相关蛋白检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MS+VEGF组脑组织及颞肌组织微血管密度较EMS组及3-VO组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脑组织中sham组α-SMA表达较其余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VO、EMS、EMS+VEGF组α-SMA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在颞肌组织中,与EMS+VEGF组相比,EMS、3-VO组α-SMA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ham组相比,EMS、3-VO组α-SMA表达亦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EMS+VEGF组与sham组无明显差别。 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使用PLGA制成的VEGF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能力,适合局部应用,能明显的促进慢性脑缺血大鼠的颅内外血管生成;未来,间接使用VEGF-PLGA缓释微球可能会对烟雾病等慢性脑缺血患者有强效的治疗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敏,章军建;慢性脑缺血的生化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年06期
2 赵颖;王苹;康立源;;慢性脑缺血病理机制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3 郑公朴,陈醒言,朱桐君;慢性脑缺血与痴呆[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5期
4 朱红灿;常文广;王晓东;王艳红;滕军放;许予明;张博爱;;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和额叶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测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5 肖俊杰;成燕;詹青;;慢性脑缺血的诊治现状与展望[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年03期
6 张荣灿;王庆丰;李静;;健康教育在慢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年14期
7 冯加纯;;重视慢性脑缺血的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12期
8 张景琼;王迪军;;慢性脑缺血早期的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08期
9 裴巧玲;王爱枝;;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慢性脑缺血关系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1期
10 谭凯文;陈雀;黄立武;林飞;吴鹏;;慢性脑缺血中医症候特点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涛;章军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王群;刘海云;;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障碍与脑甲状腺激素代谢关系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晓娟;蔡青;徐长磊;刘宏;邢安凤;李良;;慢性脑缺血低氧对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朱红灿;常文广;王晓东;王艳红;滕军放;许予明;张博爱;;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肖俊杰;詹青;;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分子机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许利刚;张颖冬;;慢性脑缺血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Cdks)在神经元中的表达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关系[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许利刚;张颖冬;;慢性脑缺血后Cdks在神经元中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小洲;张兆辉;;组胺H4受体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中枢内的表达[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程莹莹;冯加纯;;ICAM-1在大鼠脑中的表达与高脂血症合并慢性脑缺血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崔曙东;周文浩;陈超;;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研究[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罕;SIRT1信号通路通过氧化应激参与大鼠慢性脑缺血致认知损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蔡其燕;梓醇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白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魏爱宣;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大鼠HIF-1α及其靶基因表达与西洛他唑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4 崔曙东;3日龄新生大鼠慢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红;盐酸小檗碱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晋娜;经鼻rhEPO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井珍;慢性脑缺血导致血管重塑、血流动力学变化、神经元变性和认知功能损伤[D];暨南大学;2015年
4 王金月;慢性脑缺血的影像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熊丽;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基因表达谱的相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于波;雌激素对慢性脑缺血所致大鼠某些脑区改变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7 李婷;甲状腺激素促进成年大鼠慢性脑缺血后海马神经祖细胞增殖[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凌f^;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9 王焕荣;缬沙坦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张燕平;苯甲酸雌二醇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5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6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