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本文选题:脑梗死 + 卒中复发 ; 参考:《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12期
【摘要】:目的研究首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在神经内科就诊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并经CTA或MRA证实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有入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脑梗死分为缺血性卒中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Cox回归模型确定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256例符合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完成随访,30例(11.7%)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饮酒习惯(P=0.028)、吸烟(P=0.00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45)、缺血性心脏病(P=0.002)、抗高血压药物(P=0.036)和他汀类药物(P=0.016)使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HR=0.410,P=0.043)、吸烟(HR=2.253,P=0.04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0.327,P=0.029)、缺血性心脏病(HR=8.566,P0.001)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不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吸烟和既往有冠心病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较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the first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re confirmed as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by CTA or MRA.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group and non-recurrence group.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 were determined by univariate ANOVA Cox regression model.Results 256 cas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30 case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groups in the use of alcohol consumption, smoking,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tihypertensive drug P0. 036) and statins (P0. 016).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rule in the use of P0. 028, P0. 007, HDL-C, P0. 002, P0. 036) and statin (P0. 016).The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statin (0.410), smoking (2.253),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R-0.327)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R8.566p _ (0.001)).Conclusion irregular use of statins,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smoking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risk is higher.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
【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7010436)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173024)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YY2016-005)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50402095058880)
【分类号】:R74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华,王菲,欧阳文,唐静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年06期
2 于艳辉;孙晓红;赵伟丽;;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3 赵晋霞;;浅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11期
4 王文华;杨江明;;青年卒中68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J];江西医药;2007年05期
5 王薇;毕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5期
6 王新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17期
7 张立鲲;;胼胝体梗死危险因素和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年01期
8 吴海磊;人群中缺血性卒中亚型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6期
9 韦英秀;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抗栓和抗高血压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5期
10 刘鸣;研究硕果累累 临床有证可循——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大有可为[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森;吴波;孔繁一;郝子龙;陶文丹;王德任;刘鸣;;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远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久伟;邹丽萍;;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10年后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王为珍;祝茗;郑茜;赵永波;;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在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见文;何俊瑛;高玉林;李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许予明;;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河南省卫生部脑卒中及高危人群内科诊治技术培训班暨国际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脑卒中诊断与防治新进展》资料汇编[C];2012年
7 王翠兰;苗萌;;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刘朋;周成业;张莹;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静雯;刘建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与缺血性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周盛年;;解读《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共识组[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赵晶晶;左心房异常可引发缺血性卒中[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缺血性卒中治疗定下“双20”目标[N];健康报;2012年
3 陈小芦;走近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间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中匈合作研究缺血性卒中药物[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靖九江;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刘飞;《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N];科技日报;2013年
7 董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抗栓研究方兴未艾[N];健康报;2006年
8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王拥军邋博士 郑华光;哪些药物能防治卒中[N];健康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裘炯华;我国卒中管理现状:他汀类应用不理想[N];医药经济报;2013年
10 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张微微;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绍鹏;血清尿酸和GLUT-9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魏海萍;cPKCγ通过Akt-mTOR通路调制神经元自噬减轻缺血性卒中鼠脑损伤[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3 唐小平;综合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风险[D];南昌大学;2016年
4 马永盛;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因R92H和V279F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易感性及其亚型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孔德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多种细胞死亡方式保护体外脑缺血模型的神经元[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6 谈颂;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影响及预测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宁;预测缺血性卒中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危险评分在中国病人中的外部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8 潘旭东;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β-148C/T基因多态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9 马英;缺血性卒中住院时间预测因子暨与CD40-1C/T遗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詹奕红;CELSR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人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蕊;TIA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前瞻性综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孙雪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3 买吾拉江·阿木提(Maiwulajiang-Amuti);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侯子盎;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罗名雅;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6 姜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与发生风险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7 黄腾;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45例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8 范潇男;血尿酸与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9 孙少鹏;医务工作者脑卒中代谢性危险因素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陈丹;脑卒中影响因素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772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7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