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中青年帕金森病患者高通量测序及变异位点致病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3 13:40

  本文选题:帕金森病 + 高通量测序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除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外,尚包括嗅觉减退、便秘、疼痛及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且随病程进展而加重。已有研究表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约10%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与PD相关的突变基因有20多个。基因突变型PD患者起病年龄一般较早,中青年发病群体中基因突变PD患者所占比例较高,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型可以将其与散发性PD患者鉴别。因此,对中青年PD患者群体进行基因检测,研究不同基因突变在其中所占比例,并对新发现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规范化解读,对PD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最新的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技术,检测中青年PD患者中屮相关致病基因的变异情况,并结合ACMG指南,对所检出变异位点进行规范化解读,以期:(1)利用高通量测疗技术,建立PD遗传学诊断的规范化解读及诊断策略;(2)研究中青年PD患者中不同基因突变亚型分布及常见变异位点;(3)发现未曾报道的具有潜在致病意义的新发突变位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连续收集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内内科门诊和病房的中青年PD患者109例,其中包括男性51例,女性58例。研究方法1.纳入标准:符合帕金森病UK脑库诊断标准,年龄≤65岁。本研究已通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临床纳入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临床资料收集:每位入组的PD患者均分别由两名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专科医师独立评估病情并进行确诊,采集临床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等;3.P D相关基因高通量捕获测序:P D相关基因高通量捕获芯片的设计及样本测序;4.数据分析:PD致病基因分类汇总、基因频率计算及根据ACMG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解读。结果1.109例PD患者中,符合基因突变致病的比例为18例(16.5%),包括10例LRRK2病例(9.17%)、5 例 PARK2 病例(4.59%)、1 例 LRRK2+PARK2 病例(0.92%)、1例 HTRA2 病例(0.92%)和 1例 PINK1病例(0.92%)。2.无基因突变组、LRRK2突变组、PARK2致病突变组及PARK2杂合突变携带组PD患者平均起病年龄分别为40.3岁、45岁、33岁和41.5 岁。3.LRRK2(P.G2385R)在所测样本中,基因频率最高(3.67%)。其次依次为PARK2(p.G135R,2.75%),PARK2(p.M309L,1.38%),LRRK2(p.A419V,0.92%),PARK2(p.R217W,0.92%),PARK2(p.V231L,0.92%),PARK2(p.E309X,0.92%)和PINK1(p.L519fs,0.92%)。4.发现22处未报道变异位点,其中5个变异位点具有较大的潜在致病性意义,分R%为 PARK2(c.838+2TC,splicing)、PARK2(p.R217W)、PARK2(p.S223X)、LRRK2(c.3777+1GA,splicing)和 PARK2(p.E309X)。结论1.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并遵循ACMG指南对变异位点的致病性进行规范化解读,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遗传学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2.中青年PD患者,符合基因突变致病的比例为16.5%,最常见的基因突变PD亚型为LRRK2突变(9.17%)和PARK2突变病例4.59%。最常见突变位点为LRRK2(p.G2385R)和 PARK2(p.G135R)。3.对于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致病性尚不明确,在利用ACMG对致病性进行分析基础上,有待进一步验证。
[Abstract]: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latest high - throughput targeting capture and sequencing technique , which included male 51 male and female 58 cases . Results 1.There were 18 cases ( 16.05 % ) of patients with PD , including 10 cases of LRRK2 ( 9.17 % ) , PARK2 ( p . R217W , 0.92 % ) , PARK2 ( p . R217W , 0.92 % ) , PARK2 ( p . R217W , 0.92 % ) , PARK2 ( p . R217W , 0.92 % ) , PARK2 ( p . The most common mutation sites were LRRK2 ( p . G2385R ) and PARK2 ( p . G135R ) . 3 . The most common mutation sites were LRRK2 ( p . G2385R ) and PARK2 ( p . G135R ) . 3 . The most common mutation sites were LRRK2 ( p . G2385R ) and PARK2 ( p . G135R )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朝阳,汤洪川,刘风荣;帕金森病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J];临床荟萃;2000年22期

2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3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4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5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6 覃艳玲;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7 侯强,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8 张巍,梁战华,雷征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9 庄立;帕金森病的症状前指标[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10 刘泉开;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婧;罗晓光;任艳;何志义;;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华;陈先文;汪凯;;帕金森病患者的时间感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杨晓军;李筱婷;;从中医角度探讨帕金森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蓉蓉;范亚瑜;吴集雄;徐晓华;刘汉伟;;帕金森病特殊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食性低血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欧阳荔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史新冲;张祥松;易畅;;~(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又;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N];光明日报;2006年

2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3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孙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严防抑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程守勤 蒋廷玉;帕金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N];新华日报;2006年

6 杨锋;及早防范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李尤佳;帕金森病——中老年人的“绊脚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思菲;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分析及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3 高靓;CCL2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的表达及其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红燕;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刘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康文岩;α-突触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记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区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症状学和ATP13A2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刘杰;γ-氨基丁酸(GABA)递质系统相关药物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婧;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常崇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陈伏祥;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灰质改变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韩薇;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刘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亚型(早发晚发型)的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7 徐睿鑫;杨明会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学术经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李洋;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的MRI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李玲;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及视野改变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程筱雨;血清反应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38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838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