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

NGR修饰的载阿霉素二氧化硅纳米粒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4 08:52

  本文选题:介孔二氧化硅 + 聚多巴胺 ; 参考:《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NGR修饰载DOX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制备及检测目的选用阿霉素(DOX)为目标药物,介孔二氧化硅(MSN)作为药物载体,经聚多巴胺(PDA)涂层包裹,Asn-Gly-Arg(NGR)肽作为靶向配体并与PDA共价结合,制备一种新型的针对胶质瘤及肿瘤血管内皮双靶向性纳米粒(MSN-DOX-PDA-NGR),并对其表征和特性进行鉴定和检测。方法将MSN与DOX溶液室温下混合搅拌,使DOX进入MSN的介孔中,分离纯化并真空干燥后与盐酸多巴胺反应,使MSN-DOX表面包被一层聚多巴胺外壳,得到MSN-DOX-PDA,洗涤后将MSN-DOX-PDA加入到NGR水溶液中,使NGR与聚多巴胺外壳共价结合,得到MSN-DOX-PDA-NGR。分别检测微粒的粒径、Z电势,计算载药量,并测定不同p H值下药物的释放速度。结果电子显微镜检测出微粒的直径为160.1±1.49nm,表面电位为-22±0.97m V。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粒制备过程中未包被的DOX量计算出DOX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19.02%和40.84%。体外释药实验显示DOX在中性环境下释放率极低,在酸性环境下释放速度快,24小时累计释放率可达到近50%。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一种平均粒径约160nm的载DOX纳米粒,有较高的载药率和包封率,能在中性环境下稳定存在,酸性环境下稳定释放,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MSN-DOX-PDA-NGR双靶向性的体外研究目的对成功构建的MSN-DOX-PDA-NGR双靶向纳米粒进行一系列的体外评价:细胞摄取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竞争抑制实验、细胞摄取机制实验、亚细胞定位实验,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实验,以此评估纳米粒对胶质瘤细胞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双靶向性。方法培养大鼠胶质瘤细胞株(C6),原代分离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C)、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CEC),用transwell建立BCEC-C6及BCEC-AC共培养体系,用流式细胞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6、AC、BCEC、BCEC-C6、BCEC-AC这五种细胞中CD13的表达量。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激光共聚焦分别定量定性检测C6及BCEC-C6对MSN-DOX-PDA、MSN-DOX-PDA-NGR、MSN-DOX-PDA-NGR+free NGR的摄取作用,以评估纳米粒的细胞双靶向性及竞争抑制作用。用CCK-8法检测free DOX、MSN-PDA-NGR、MSN-DOX-PDA、MSN-DOX-PDA-NGR、MSN-DOX-PDA-NGR+free NGR的细胞毒性作用,计算出IC50值来评估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空载体的生物安全性。同时,选取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小鼠胶质瘤细胞株(GL261)进行细胞摄取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用以评估纳米粒在不同种属间的细胞靶向性和细胞毒性。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预孵了各种抑制剂的C6及BCEC-C6细胞摄取MSN-DOX-PDA-NGR后的荧光强度,以探索细胞的摄取机制。用激光共定位技术观察纳米粒和溶酶体在细胞内的相对位置,探索纳米粒的亚细胞定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各种DOX制剂的跨BBB比率,以评估纳米粒对BBB的穿透能力。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共培养模型中C6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用CCK-8法检测纳米粒对C6细胞的毒性作用,以评估纳米粒跨膜后的靶向能力和细胞毒性作用。结果C6、BCEC-C6细胞中的CD13表达量明显高于AC、BCEC、BCEC-AC。定性定量结果均显示MSN-DOX-PDA-NGR对C6、BCEC-C6、U251细胞的特异识别能力显著高于MSN-DOX-PDA;加入free NGR预孵后,MSN-DOX-PDA-NGR对靶细胞的特异识别和摄取能力被竞争性抑制,但在GL261细胞中没有得到类似的结果。细胞毒性实验中,DOX制剂的细胞毒性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空载体MSN-PDA-NGR的浓度在达到1000μg/ml,孵育时间达到96小时的情况下,细胞活力仍高于80%。对C6细胞而言,DOX、MSN-DOX-PDA、MSN-DOX-PDA-NGR、MSN-DOX-PDA-NGR+free NGR 24小时的IC50值分别是16.90、138.1、5.09、59.71μg/m L,48小时的IC50值分别是7.608、9.85、1.74、10.61μg/m L。与无NGR修饰的MSN-DOX-PDA比较,NGR的修饰能显著降低MSN-DOX-PDA-NGR的IC50值,孵育24小时降低27.13倍,孵育48小时降低5.66倍;游离NGR的预处理能显著提高MSN-DOX-PDA-NGR的IC50值,24小时提高11.7倍,48小时提高6.1倍。对于BCEC-C6、U251细胞,各处理组间的IC50值有相同的趋势;对于GL261细胞,未发现各处理组间的IC50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细胞摄取机制实验中,流式细胞技术显示Na N3(能量消耗剂),Cyto-B(大胞饮抑制剂),CPZ(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抑制剂)和莫能菌素(溶酶体抑制剂)组的C6细胞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filipin和genistein(小凹介导的内吞抑制剂)以及BFA(高尔基体和胞内转运抑制剂)组的C6细胞荧光强度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BCEC-C6细胞,仅genistein组细胞的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激光共定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纳米粒进入细胞后定位于溶酶体。在体外BBB模型中,孵育12小时后,MSN-DOX-PDA和MSN-DOX-PDA-NGR的跨BBB转移率分别是13.16%和24.59%,差异有显著性;预孵游离NGR后,MSN-DOX-PDA-NGR的跨BBB转移率显著降低。在体外共培养模型中,流式细胞技术显示MSN-DOX-PDA-NGR与共培养体系中的C6细胞结合最多,CCK-8实验显示MSN-DOX-PDA-NGR的毒性最大。结论载体MSN-PDA-NGR的细胞毒性作用很小,MSN-DOX-PDA-NGR具有双靶向C6和BCEC-C6的能力,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MSN-DOX-PDA-NGR双靶向性的的体内研究目的建立C6胶质瘤体内模型,尾静脉注射DOX、MSN-DOX-PDA、MSN-DOX-PDA-NGR,研究各种DOX制剂在体内重要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及抗瘤效果,观察模型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生存期,评估体内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首先建立裸鼠胶质瘤模型,尾静脉注射各种DOX制剂后,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于设定时间点观察活体组织及离体脏器各DOX制剂的分布情况。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SN-DOX-PDA及MSN-DOX-PDA-NGR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脑组织及肿瘤组织内的分布情况。用HPLC法检测模型鼠中左右大脑半球及肝脏组织内DOX的含量。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双靶向纳米粒的抗肿瘤及抗肿瘤血管的活性,记录生理盐水组,DOX组,MSN-DOX-PDA组,MSN-DOX-PDA-NGR组模型鼠的生存时间。用载体MSN-PDA-NGR注射成年健康雄性大鼠,记录体重变化,并将主要脏器行HE染色以评估载体的生物安全性。结果与MSN-DOX-PDA相比,MSN-DOX-PDA-NGR能更多地聚集于脑肿瘤区域。定量实验显示MSN-DOX-PDA-NGR组中荷瘤侧大脑半球的DOX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侧大脑半球,而肝脏的DOX含量无显著差异。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MSN-DOX-PDA-NGR组的肿瘤坏死、凋亡面积最大,肿瘤血管数量显著减少。生存曲线显示生理盐水组、DOX组、MSN-DOX-PDA组、MSN-DOX-PDA-NGR组中大鼠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是19天、21天、21.5天、32天。MSN-DOX-PDA-NGR治疗能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时间。用载体MSN-PDA-NGR及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后,两组的体重增长情况无明显差异,HE染色显示心、肝、脾、肺、肾无明显的病理性坏死或损伤。结论MSN-DOX-PDA-NGR能突破血脑屏障分布于肿瘤组织中,并产生明显的抗肿瘤及抗肿瘤血管活性,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
[Abstract]:A new type of nano - particle with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160nm was prepared by mixing MSN with the solution of poly - dopamin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ease rate of the nanoparticles was 160.1 卤 1.49nm , the surface potential was -22 卤 0.997 mV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ease rate of the nanoparticles was 160.1 卤 1.49nm , the surface potential was -22 卤 0.997 mV . The cytotoxic effects of nanoparticles and lysosomes on C6 , BCEC - C6 and U251 cells were evaluated by flow cytometry . The IC50 values of the cells were determined to be 16.90 , 138.1 , 5.09 , 59.71 渭g / ml ,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ross - BBB transfer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uch as normal saline group , group A - PDA - NGR and MSN - GPDA - NGR . Conclusio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ross - BBB transfer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9.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嵘,陈济民,姚崇舜,许磊;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08期

2 忻志鸣;叶根深;;纳米粒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年16期

3 潘研,郑俊民,唐星,郝劲松,周蕾;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12期

4 胡俊,刘玉玲;载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5期

5 方超,施斌,裴元英;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J];药学学报;2004年11期

6 沈成蓉;张阳德;赵劲风;;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谢向阳;刘宏;陈鹰;梅兴国;;病毒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1期

8 王杰,张强;长循环纳米粒[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年06期

9 陈大兵,杨天智,吕万良,张强;紫杉醇长循环固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研究[J];药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梅之南,杨祥良,徐辉碧;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毛黎;放射性纳米粒子可定向附着杀灭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韦伟;新型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催化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琳;基于氨基酸转运体LAT1靶向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6年

4 龚明福;蛙皮素样肽t-BBN介导的金磁纳米粒对乳腺癌MRI/CT靶向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5 吴广升;壳聚糖温敏凝胶缓释SDF-1α和壳聚糖/antimiR-138纳米粒促进骨再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6 金建昌;不同儿茶素-β-乳球蛋白纳米粒特性与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差异[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7 朱伟;叶酸偶联白蛋白cypate纳米粒的构建及靶向膀胱癌光热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苟靖欣;高载药量延迟电荷翻转纳米粒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7年

9 刘京硕;聚多巴胺介导的不同表面修饰纳米粒的构建及其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于崆峒;曲妥珠单抗修饰的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性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87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887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