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不良结局的相关性
本文选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从发病到入院时间 ; 参考:《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12期
【摘要】:目的探讨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 IS)出院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 334例a 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选定的a IS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3 334例a IS患者中,结局良好者2 343例(70.3%),结局不良者991例(29.7%)。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缺血性脑卒中首发、饮酒、房颤、心率、高血糖、甘油三酯水平、从发病到入院时间(13~48 h、120 h)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从发病到入院时间120 h时(P=0.007 7)与a IS发生不良结局相关。结论从发病到入院时间过长(120 h)是a IS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完善紧急救护体系,尽量减少就诊延误。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from onset to admission and the adverse outcome of discharge from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 334 patients with i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selected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3 334 patients with is, 2 343 had good outcomes and 70.3, 991 had poor outcomes. In univariate analysis, age, sex, first onset of ischemic stroke, alcohol consump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heart rate, hyperglycemia, triglyceride levels, from onset to admission at 1348 h to 120 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0. 007. 7)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bad outcome of is from onset to admission at 120h. Conclusion 120 hours from onset to hospitalization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or outcome of i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oke knowledge, 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and minimize the delay in visiting patients.
【作者单位】: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22165)
【分类号】: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向绪林;徐平;肖波;郭桂香;高云春;文俊;李炎灯;苏化庆;;常德市脑卒中患者院前转运与延误现状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年01期
2 曹海燕;卢俏丽;魏常娟;薛蓉;程焱;;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8期
3 杨娑娑;龚涛;;重症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年03期
4 刘宏伟;袁彬;戴建业;卢光明;;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2期
5 马玉宝;李成文;李卫东;;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9期
6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02期
7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文婷;祖萍;;综合性护理在伴Hp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年04期
2 朱华凤;张娟;吴巧芳;;棱镜适应技术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作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7年14期
3 方力华;胡燕雄;周丽娟;;前列地尔联合丁苯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4 施宗生;宋纪宝;;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淮海医药;2017年04期
5 谭小雪;徐敏;;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7年07期
6 全雪梅;江文宇;梁活;吴娟;黄东明;李思明;;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7年07期
7 刘雅洁;;血清尿酸水平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年07期
8 兰卫洁;;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年13期
9 陈振翼;方邦江;刘月;阿里木江·牙生;;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时相性演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07期
10 熊震;黄宇星;李成勋;姚源;袁苹;刘颖;邓莉莎;;应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玉宝;李成文;李卫东;;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9期
2 李卫媛;;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就诊时间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5期
3 蔡坚;张小宁;吐尔逊·沙比尔;张向阳;;新疆部分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及预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康维为;;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2期
5 刘江华;张剑锋;雷卓青;郑晓文;;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32期
6 周永;王伊龙;吴敌;赵性泉;王拥军;;卒中患者院前转运与延误现况调查——一项来自中国七城市卒中事件急诊登记数据库研究(CARDs)[J];中国全科医学;2009年02期
7 李小宇;李亚林;秦俭;孙长饴;梁萧;;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年10期
8 宋治;郑文;谷绍娟;徐伟;朱海霞;薛俐;杨期东;;构建脑卒中发病定性预测系统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全科医学;2008年07期
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10 王伊龙;王拥军;吴敌;赵性泉;王文志;吴兆苏;张通;赵元立;高山;廖晓凌;陈伟伟;;中国卒中防治研究现状[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绍则,陆健,卢永彪;缺血性脑卒中302例分析[J];现代康复;2000年13期
2 宋彩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1年03期
3 王玉玲;老年人饮食、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01年04期
4 谭清华,赵忠新,邵福源,李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激活诱导分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1期
5 王凤芹,刘翠梅;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个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年07期
6 王德仙;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7 罗春华,李国静,赵武,陈华蓉;1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血糖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4期
8 陈义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35例诊治体会[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9 陈小转,陈志祥;3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郭罗勇,钟红跃;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健蓉;许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临床研究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孟昭义;李琳;张国斌;;缺血性脑卒中病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申素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子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白亮;;基层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康复中存在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石娟;孔德磊;马跃文;王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蕾蕾;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换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4 彭洁;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振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易感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韩新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thepsin S/Cystatin C水平与动脉斑块性质及短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柏盈盈;内皮祖细胞和p38 MAPK抑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影像学评价[D];东南大学;2015年
8 金鑫;胆碱对缺血性脑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药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9 孟冲;关于CYP4F2基因rs2108622位点多态性不同遗传模式下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朱晓岩;miRNAs、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余德标;“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黄冰;基于干细胞的新型靶向复合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郭泽铭;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关系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亚新;Lokomat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廖少钦;电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DTI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丽娟;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支晓东;支架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长期随访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陈丽霞;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范玉佳;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启动子区SNP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及初步功能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83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98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