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关系的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同型半胱氨酸 + 缺血性中风 ; 参考:《苏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 0 1 3年5月-2 0 1 4年5月收住的4 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和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3 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缺血性中风患者经头颅C T或M R I证实,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生化检测,统计记录化验结果。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应用N I H S S评分量表进行病情评估,N I H S S评分4分为轻度脑梗塞,4-1 5分为中度脑梗塞,1 5分为重度脑梗塞。研究比较缺血性中风组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差异,两组患者在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缺血性中风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性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结果:1、脑梗塞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 7.6 9±8.0 2(u m o l/L),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6.6 3±2.1 7(u m o l/L),脑梗塞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2、将脑梗塞根据性别划分为两组,女性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 7.6 9±7.6 0 u m o l/L,男性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 7.8 5±7.8 1 u m o l/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对脑梗塞组和对照组年龄、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 5)。4、将脑梗塞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轻度脑梗塞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 2.2±2.8 u m o l/L,中度脑梗塞患者为1 6.3±1.8 u m o l/L,重度脑梗塞患者为2 8.1±6.3 u m o l/L,三组脑梗塞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缺血性中风患者有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3、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cysteine and ischemic stroke by detecting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rom May 2003 to May 2004 and 39 patients who were examined in the same period i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poplexy were confirmed by head C T or M RI. Homocysteine, lipid and other biochemical tests were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were recorded.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apoplex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N I H S score scale. The scores of N I H S score 4 were mild cerebral infarction 4-15%, moderate cerebral infarction 15% and severe cerebral infarction 15%. The study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homocysteine levels between ischemic strok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age,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biochemical indexes such as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the difference of homocysteine level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level of homocystein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cysteine and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the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as 17.69 卤8.02 u mol / L,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63 卤2.17 u mol / L respectively. The level of homocysteine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sex. Homocysteine level was 17.69 卤7.60 u m o / L in female and 17.85 卤7.81 u m o / L in ma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The difference of homocysteine levels among mild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1.2.2 卤2.8 u m o / L), modera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16.3 卤1.8 u m o / L) and sever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28.1 卤6.3 u m o / L). It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have high homocysteine level. Homocystein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Homocystein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Homocystei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ischemic stroke,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x.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光荣,陈正权,杨霞;缺血性中风63例治疗分析[J];四川中医;2002年03期
2 李国庆,王林静,叶健,武继涛,郑绍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2年04期
3 胡梅芳;辨治缺血性中风48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11期
4 赵卫;浅谈中医药在诊治缺血性中风中的优势[J];吉林中医药;2003年03期
5 戴嫣;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及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4期
6 张觉人,杨庆堂;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实验研究述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7 贾满仓,朱薇;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袁威;孙书光;凌云;;68例缺血性中风治护体会[J];国医论坛;2008年03期
10 孙玉清;蹇佳;;自拟安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2 马维斌;王纪彪;;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研究进展[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杜元灏;翟娜;;缺血性中风治疗焦点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4 祝美珍;;“治未病”思想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与运用[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学忠;尹方;苏凯;马界;;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切入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康;张苏明;;缺血性中风的证型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冯有丽;李容;邓妍;梁章荣;何明丰;;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分析与护理探讨[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梁文慧;;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闫志安;临床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亟待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绍华;防治中风显微镜下有高招[N];健康时报;2004年
7 王小衡;出血性 缺血性中风后果预测[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杭兰芳;A型血易患缺血性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徐玉梅;心血管病人不可忽视早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忽略早餐:心血管病人大忌[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宇文亚;基于虚拟事实因果模型的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2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高宗桂;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盘子健;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钞建峰;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10 高红莉;“瘀血生风”假说检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文娟;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中风关系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唐莉莉;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霍绮雯;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148C/T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谭绍超;缺血性中风恢复早期肩—手综合征综合治疗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李新龙;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复发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刘立明;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治疗方案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栋;中风Ⅱ号干预缺血性中风损伤级联反应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8 郑宏;偏瘫复康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邵旭东;针药结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10 石青;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8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01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