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前后振幅整合脑电图变化特点分析
本文选题:缺血缺氧性脑病 + 亚低温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亚低温治疗(mild hytpothermia,MH)前后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SWC)、癫痫样惊厥活动(seizure activity,SA)的变化特点,从而评估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亚低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治疗的中、重度HIE患儿79例,根据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分为两组:中度HIE组(41例),重度HIE组(38组)。然后依据吉林大学医院NICU购买亚低温治疗仪前后将两组再分为中度HIE常规治疗组(A组19例)、中度HIE亚低温治疗组(B组22例);重度HIE常规治疗组(C组20例)、重度HIE亚低温治疗组(D组18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描记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结果:1.A组、B组、C组、D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娩出方式、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机械通气、羊水情况、胎盘情况、脐带情况、产前危险因素、产时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度HIE常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背景活动中的连续性电压出现增多、睡眠觉醒周期更成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HIE亚低温治疗后连续性电压出现增加、SA发作较前减少、SWC更趋于成熟,a EEG总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3.重度HIE常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在背景活动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重度HIE亚低温治疗后较治疗前连续性电压增多、不连续性电压减少、SWC更成熟(p0.05)。4.重度HIE与中度HIE在a EEG上比较连续性电压减少、部分连续性电压、不连续性电压增多,电静息、癫痫样惊厥活动出现增多、SWC缺失率增高(p0.05)。5.在a EEG评分上,中度HIE常规治疗后在SWC、下边界振幅、总分数值方面较治疗前增高(p0.05)。中度HIE亚低温治疗后在电压连续性、SWC、带宽结合下边界、总分上较治疗前增高(p0.05)。重度HIE常规治疗后在电压连续性、SWC、总分上较治疗前增高(p0.05)。重度HIE亚低温治疗后在电压连续性、SWC、下边界振幅、带宽结合下边界、总分上较治疗前增高(p0.05)。6.重度HIE与中度HIE相比,a EEG评分的SWC、带宽结合下边界、总分分值低(p0.05)。结论:1.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a EEG会表现为电压的连续性降低、SWC缺失、出现电静息、SA高发等异常脑电图改变。2.a EEG背景活动的改变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随着程度的加重,连续性电压减少而不连续性电压增加,SWC更加不成熟甚至缺如,SA发病率升高,甚至出现反复或者持续性癫痫发作,电静息、连续性低电压发生率也随之增加。3.a EEG评分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a EEG评分明显降低。4.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亚低温治疗后a EEG在背景活动、癫痫样惊厥、睡眠觉醒周期方面较前好转,在背景活动方面的改善作用优于常规治疗。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亚低温治疗后在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方面较前好转,但与常规治疗相比,改善作用差别不大。5.中度HIE亚低温治疗后a EEG评分在电压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带宽结合下边界、总分数值方面较治疗前均提高,在睡眠觉醒周期及总分数值方面改善作用优于常规治疗。重度HIE亚低温治疗后在a EEG评分各项上较治疗前均提高,在下边界振幅上改善作用高于常规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mild hytpotism ( MH ) before and after mild hytpotism ( MH )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hy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 HIE ) . Results : In group A , group B , group C , group 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05 ) . Conclusion : 1 . The EEG of patients with mild hy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s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hy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金凤,席凤英;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3年06期
2 赵晔,杨红艳,李珊珊;对应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伤残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3 潘明远;黄少伟;罗大山;邓峰;;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6年09期
4 杜瑞艳;;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研究近况[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8期
5 彭成;胡生;赵刚;;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80例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16期
6 王凯;肖玉强;付立旗;王晓民;王玉春;;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09期
7 彭旭;;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9期
8 王瀛;刘颖青;;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国病案;2014年01期
9 谢晓君,吴志群;控温毯在亚低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10期
10 只达石,张赛,陈荷红,肖绪林,苏晨芳,林欣,刘敬业,张楷文,毛瑞,曹海华,杨谨涛,马宁;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筑;;亚低温治疗的现状及展望[A];贵州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暨神经外科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2 关峰;胡志强;黄辉;;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杨卫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A];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闫红;;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护理体会[A];2013年河南省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章玲;;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亚低温、亚冬眠治疗脑出血的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贾军;张浚;钟天安;叶宇;仪立志;尹夕龙;周路球;;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影响的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吴瑞荣;靳英华;;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及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曹拂晓;练红;;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玉兰;赵连英;文琴;;亚低温治疗实施及护理[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盛美君;程晓英;陈朔晖;;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安全性监护[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陈胜利 王树荚;我省亚低温治疗中心成立[N];山西日报;2000年
2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刘伟国;让严重脑外伤患者“cool”起来[N];健康报;2005年
4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张赛;亚低温疗法如何用于脑外伤患者[N];健康报;2012年
5 衣晓峰;尿激酶溶栓并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胡德荣;脑瘫、癫痫等疾病的发生率有望降低[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记者 孙玲;在医学科研领域争金牌[N];上海科技报;2006年
8 张荔子;亚低温治新生儿脑病安全可行[N];健康报;2006年
9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之五(二等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林;亚低温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金义超;亚低温对脑外伤后自噬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冠;从冷诱导RNA结合蛋白表达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大鼠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4 何建国;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时程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5 殷玉华;亚低温对颅脑外伤后钙整合素结合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6 刘志超;亚低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与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高筱雅;体外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重度糖氧剥夺/复糖复氧模型筛选与亚低温有联合作用的神经保护剂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梁成;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国斌;兔液压冲击重型脑创伤模型的建立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向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贾雯;不同时间窗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对比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3 申美荣;亚低温对油酸型ARDS大鼠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肺表面活性蛋白A含量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5年
4 牛宏涛;不同时相亚低温治疗对不同心肺复苏兔模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脑功能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姚艳粉;血栓弹力图监测急性脑卒中亚低温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D];山东大学;2016年
6 欧明明;生后6-10h开始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D];蚌埠医学院;2016年
7 陈丽娟;延迟亚低温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发生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8 陈芳琦;体表温度反馈式亚低温治疗系统的研制[D];深圳大学;2017年
9 王思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前后振幅整合脑电图变化特点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孙文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9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089077.html